健康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数字媒介时代儿童游戏精神具身性的消弭与教育回应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杨靖逸 王 澍

【摘   要】 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加速重构社会的物质基础,新技术的发展也迅速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如今出现的“元宇宙”与虚拟生存就是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特征的最新表达。元宇宙游戏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出现了与真正物质身体相对应的数字身体。对于儿童来讲,媒介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电子智能化产品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之中,儿童逐渐变成数字媒介时代的原住民。在此背景下,儿童世界出现了一个游戏化的生存世界,儿童游戏精神存在具身性逐渐消弭的趋势,并出现异化的危险。因此,教育有责任回应儿童生存世界的变化,打破对虚拟生存的迷思,并且帮助儿童学会与技术交往。

【关键词】 数字媒介;儿童;游戏精神;具身性

随着技术的指数级发展与迭代,数字智能技术毫不费力地闯入儿童成长的生活空间。在数字化浪潮中,游戏成为一种生存方式,人们对世界、他人、自我以及各种价值的判断,都会在游戏体验基础上被重塑[1],出现了与传统游戏中真正物质身体相对应的数字身体。对儿童成长来说,数字生存中儿童游戏的具身性特征正在消弭,与传统游戏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教育有责任做出回应。

一、 具身指向:儿童游戏精神的本然体现

游戏是儿童生命成长的本能需要,作为儿童生活世界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儿童与周围世界产生联系的效果怎样。游戏也是儿童与周围世界相连的一种中介,没有游戏,儿童难以长大成人。而儿童拥有的身体是能够支撑他们进行精神交往的实体、开展社会生活的中介、沟通外部世界的主体性媒介。所以游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具身性,表现为儿童亲身参与、历身体验、及时感悟。因此,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儿童游戏都具有具身性的特点。

(一) 儿童以身体的在场性彰显了人的主体性

儿童在游戏中坚持身体力行地感知世界,从身体本体出发获得认知体验,这种将身体自然带入的活动最能表现儿童主体性。身体是我们生活在世界中的基本体现,儿童身体与世界互动的精神体验是儿童游戏精神的本然体现,也是人类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的基本前提。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究其本质就是一种“身体经验”,使我们“在思考它的同时,也在体验它”[2]。身体作为媒介能通达世界,身体是知觉的、能动的以及在世存在的。因此,游戏中的儿童以游戏为中介实现了身体与世界的交互,恰恰是这种交互体现了儿童作为主体的存在。对游戏中的儿童来说,固然是身体与意识一同构成了作为人类存在意义上的主体,但身体知觉相比较于意识想象具有优先性和不可或缺性。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是他们游戏的重要动机,那么身体的加入就成为必然。

(二) 儿童以身体的参与性表达了人的社会性

身体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参与到游戏中的主体也是具有差异性的,这就成为主体在游戏中不断交往和互动的前提,进而促进主体人的社会性发展。游戏是儿童成为社会人的重要方式,“儿童思维发展过程真正的运动不是从个人的到社会化的,而是从社会性到个人的”[3]。恰恰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有机会与同伴或者更有能力的成年人对话,他们的理性思维才能发展。儿童通过与同伴进行肢体接触和对话,可以观察到对方的肢体动作并发现同伴身上的特点,同时他们的“语言在社会互动中获得,改变着儿童的行为。通过语言的交流,儿童越来越能够引导他们自己的行为,并解决复杂问题”[4]。因此儿童从身体中、语言里找到同伴,展开社会交往,在世界中彰显了个体的社会性存在。

(三) 儿童以身体的多样感官实现了人的审美性

身体的参与存在于具体特定的情境当中,情境的生成功能得以体现,如此儿童拥有了无限的成长可能性。儿童利用游戏情境生长出了价值观念与审美体验。从儿童成长看,心智与认知是和特定的、具体的身体共同存在的。身体参与到真实世界中不仅能感知到物质身体在运动,而且在精神上是不被架空的。游戏所赋予的是有真实体会的感受,获得的是一种真实经验,儿童在其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身体带来的紧张感和释放感。儿童以自由、开放的身体和灵性投入游戏,敞开各种感官通道,体现的是意志与身体的完整统一,也是儿童童年生活经验的审美表达。正因为“游戏是自愿的行为,凭借这个自由的品质,游戏就能将自己从自然进程的行列中标识出来”[5],所以在游戏活动中,儿童无外在的强制,自由选择、自行决定,超越外在功利和目的约束,不仅体验着游戏的角色美、情境美,更重要的是体验着生命自由展现的美。

二、 身体迷失:数字媒介时代儿童游戏精神的在场困境

从媒介变迁看,人类进入现代世界之后经历了三个主要世代,即印刷媒体世代、影像媒介世代、电子游戏世代。世代的更迭代表着技术的跃迁,电子游戏世代的出现意味着媒介空间的不断深化。目前电子游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它已然构成了年轻人生命和存在的一部分[6]。“元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斯蒂芬森的小说《雪崩》中,就是一个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又以某种方式虚拟存在的“空间”[7],而当下的“元宇宙”旨在使人的各种感官“虚拟化”。在元宇宙的众多应用中,以游戏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游戏产业,以一种休闲娱乐的参与式创造性游戏方式遮蔽了游戏的本真。依托多种软硬件技术集成创设的虚拟化身,是元宇宙游戏的实践主体,也是青少年的人格化载体。人在现实世界中缺失与渴求的东西将在虚拟世界中追求补偿,这种“完美自我人设”容易使青少年被虚无吞噬而无法认清“自己是谁”[8],从而导致身体主体性的虚无与精神的空洞。

(一) 身体主导的“无意隐居”

“元宇宙”和虚拟生存所带来的“宁芙化身体”代替了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身体,因此,儿童失去了对游戏活动的主导性,而媒介变相控制了儿童。儿童用指尖触摸屏幕或头戴VR设备玩乐的背后,其身体主体的主导地位逐渐削弱。儿童虽然可以在元宇宙空间中自由探索其中的奥秘,却不能在其中持续长久地生活。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对人类的威胁不只来自可能有致命作用的技术机械和装置。真正的威胁已经在人类的本质处触动人类。”[9]鉴于此,技术的本质是“限定”和强求。技术将一切对象化的同时,作为主体的人也被对象化。技术提供的“新奇的”的虚拟世界,只能使儿童在眼花缭乱间成为海德格尔所说的“技术的对象物”。展望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未来,科技带领人们进入到全新的场域当中,肉身可以产生多种数据,由此形成的数字化身体又可以存储在多个场景之中,进而可以实现数字生存。但是从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方式的论述来看,在网络社会中我们从未拥有过真实的身体,因为其中体现的是抽象的人而非现实存在的主体。这就说明作为主导性的身体在日渐隐退,身体的“在场”也变成了“离场”。

(二) 身体交往的“无暇顾及”

儿童进行真实社会交往的时间在儿童把玩数字游戏等新兴技术产品中“溜走”。对于儿童来讲,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稀缺的资源,注意力的分配也是一个学术界广为关注的问题。人每天都有设定的二十四小时可以利用,在一方面占的比例大,那么相应的在另一方面就会减少。新媒介产品侵入日常生活中,儿童在数字游戏中成长起来。元宇宙的虚拟空间迅速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这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儿童来讲,儿童触摸及体验的数字化游戏当中内在的运行逻辑并不为儿童所察觉。因此儿童被锁定在这个空间内,很难将自己抽离出来去处理游戏和社交。他们只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五光十色的图像之中,无暇顾及儿童需面临的真实交往。因此,儿童面对面的社交活动不足,社交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 身体异化的“感知分裂”

在冰冷的数字化虚拟空间中,儿童触碰不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温度,触摸不出健全的人格,很容易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失去了审美和反思的能力,沦为娱乐的消费者。在电子智能产品游戏中,儿童真实接触到的是屏幕中的按键,整个身体并未真实地参与其中。这其实不是在解放人的身体,而是一种变相的禁锢。[10]不仅如此,在电子游戏当中体验到的情感是转瞬即逝的,更像是一种“快感”,只有当儿童与游戏中的对手发生激烈交锋时,才会使他们心跳加速,并且产生一种亢奋。电子游戏的乐趣大多来自拥抱虚拟世界中的瞬间和事件,通过对感官的刺激重现日常的感觉。所以它是一种短暂的体验,在身体上的存在感也是微乎其微的。游戏世界中儿童可以拥有不同的游戏化身,鲜活的身体对于进入电子游戏的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数字化身体已足够。虽然新媒介的使用与游戏中的互动培养了游戏社群当中的身份认同,遵循着游戏空间的规则,可这并不意味现实也如此,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的同时,儿童对世界的感知、思维、价值观都会遭遇技术异化的风险。

电子智能游戏的出现意味着代替物质身体的数字身体更像是一种知觉身体,侧重于视觉感知,儿童的身体被简化为一双眼睛和一双手,只有与对手激烈交锋时才能感觉到身体的“我”与游戏世界的共在。从另一个角度看,儿童看似是游戏中的游戏者,实质是游戏中的数字劳工,使得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情感被商品化,儿童沦为游戏产业的消费者。电子游戏的虚体化、媒介化、技术化、资本化使得对“身体”的关照方式彻底发生变革。

三、 身体回归:数字媒介时代儿童游戏精神的教育回应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今日儿童的生存场域已经由线下向线上整体性搬迁,“数字洞穴”的幻影式捆绑,极易造成虚拟与现实的生存撕裂,从而剥夺儿童的存在性欲望与能力[11]。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如同动物一样沉浸于数字媒介制造的环境当中,失去通过媒介获得解放的可能呢?答案是否定的。每当人类出现技术变革,都出现过对新技术的怀疑,但每一次人类都实现了与技术的和谐共存。智能化产品固然消弭了儿童游戏的具身样态,但教育需应对挑战促进数字媒介时代背景下儿童身体的回归。

(一) 学会抽身:塑造健康、活泼的身体

身体的在场意味着主体性的彰显,教育应激发儿童身体的主体自觉,寻求身体的能动价值。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身体是主体,是身体带动着儿童活动。所以要想不被智能产品“物化”,需要激活儿童身体自觉作为主体的意识,凸显身体的主体力量。教育亦应关注儿童对电子媒介使用的自律能力,保证身体的健康性。让儿童明确过度依赖智能产品技术的诸多危害,使儿童树立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观念和健康意识。为保证儿童能正确合理地使用电子智能产品,有必要提升家长的数字素养和树立健康生活的教育观念。遵循一定量、一定节奏、稳步前进的教育原则,在为儿童构建和谐的家庭电子媒介环境的基础上应注重维护儿童的自然本性和心智发展。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有对儿童电子游戏的辨别敏感度,对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具有迷惑性的事物能够及时应对。

(二) 面向现实:关注真实情境中的交互

教育需关注身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动态交互,促进身体的社会化。“要想人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12],就要增加情境中的互动。只有互动渗透到儿童心灵深处的游戏活动才能提升儿童的价值观体验,才能在真实的交往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真实交往的互动能促进儿童心灵的丰盈,为儿童对虚拟世界作出正确的判断奠定基础。而如果缺乏现实真实的互动交往,儿童成长需求得不到满足,儿童的心灵就会因此荒芜。对儿童进入虚拟游戏世界进行围堵不是智慧的选择,我们应做到使数字媒介下的电子游戏和现实中的具身游戏互为补充,在使儿童精神世界得到满足的同时还需要保证儿童具身的活动。我们需要打破技术对身体的宰制,强调身体对技术的控制,增加技术空间内身体社会化的交往方式,使儿童感知到自我与同伴、身体与社会。

(三) 重塑观念:实现虚实感知相融

将儿童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经验相融合。进入到电子游戏中意味着进入到完全不同的世界,但绝不是虚无缥缈的荒谬的世界。在其中我们能够感受一种不同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可能性,儿童可以在游戏的各种设定中感受不同的感知和经验。所以想更好地使儿童本身的经验实现增量,将儿童在电子游戏中获得的经验与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经验相结合是一种更好的选择。这也就意味着虚拟世界中的经验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增值,就需要看它在现实中的运用效果。儿童需要意识到具身活动是必要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数字媒介虽提供了短暂性的视觉体验,但绝不能代替身体互动。所以家长可以带领儿童参与到具身的游戏活动中体验真实感受,并且带领儿童体会具身活动的魅力。当儿童的身体与真实的活动相遇、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时,于儿童而言有价值的认知和情感在这样的耦合中就会出现。电子游戏的虚拟场景和真实世界的界限日益模糊,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带来新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的道德感带来挑战,所以游戏开发者也应具备伦理意识。

游戏(Paidia)与教育(Paideia)具有相同的词根——儿童(Pais),游戏、儿童与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对每一个现代人来说都无法忽视电子游戏的客观存在,无法逃避其带来的问题,教育需打破对虚拟生存的迷思,帮助儿童学会与技术交往。

参考文献:

[1] 蓝江.文本、影像与虚体:走向数字时代的游戏化生存[J].电影艺术,2021(5):10-17.

[2]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3.

[3] 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2.

[4] 瑞内?范德维尔.利维?维果斯基[M].郭冰,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7:57.

[5]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多人,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9.

[6] 蓝江.宁芙化身体与异托邦:电子游戏世代的存在哲学[J].文艺研究,2021(8):92-102.

[7] 尼尔?斯蒂芬森.雪崩[M].郭泽,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8.

[8] 崔海英,张敏.元宇宙游戏对青少年道德养成影响的理性审思[J].思想理论教育,2023(1):80-85.

[9] 马丁?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M]//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8.

[10] 张小禾.此身何寄:游戏元宇宙中的身体问题[J].理论月刊,2023(8):152-160.

[11] 邹红军,柳海民.重新认识儿童:论“数字土著”的四维特征[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2):15-24.

[12]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2.

本文刊登于《教育文汇》杂志2024年第2期,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投稿邮箱:jywh2001@126.com(本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费,也未委托任何单位组织、个人、代理机构收取)

文章来源:教育文汇,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关键词推荐:嵩明条幅锦旗奖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