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人民币“无锚时代”,银行业的困局与迷茫

无锚印钞是什么
许家印被捕,沧州银行受苦。最近一份“恒大所欠银行贷款明细列表”在网上传播。这张表上,有的国有大行被欠200多亿,股份制银行有的也是一二百亿。排在第16位的沧州银行显示被欠34亿。随后,入列的沧州银行紧急表示,截至2023年10月6日,该行向恒大集团及其关联企业贷款金额为3.46亿元,并有足值的土地、商业门店作为抵押,整体风险可控,不会对该行经营管理和资产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沧州银行这一澄清的数据只有网上数据的十分之一。同时,为安抚储户紧张情绪,沧州银行在营业大厅摆放了巨量的现金墙,颇为壮观。
无锚印钞是什么
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储户到网点排队取钱。这事也惊动了公安机关,连夜抓捕了发布“沧州某金融机构破产”谣言的制造者,毕竟,造谣引发的挤兑行为可是突破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恒大2.4万亿的债务,吃掉一个内蒙古全年的GDP还不够,还要再填进去一个隔壁山西省全年的GDP,才能勉强填上这个坑。除了上下游供应商垫资高达一万亿,预售期房款超6000亿元外,恒大欠银行借款也有个两三千亿。随着这些天量债务的曝光,恒大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以及后地产时代银行面临的问题也会逐渐显露。过去三十年房地产大开发时代,房价不断上涨,与地产相关的开发贷和房产抵押贷一直是银行优质资产。但干儿子和亲儿子亲疏有别。我近期采访了一位在北京房地产市场深耕20多年的民营地产企业董事长胡总。他表示总得来说,银行追着国企,民企追着银行。随着楼市的下行以及贷款集中度的要求,最近几年对民企地产公司的贷款进一步收紧,大型国有银行是能不贷就不贷,股份制银行稍微好一些。具体操作层面,民企和国企在贷款条件和利息上有明显差别。民企贷款必须实物抵押,但国企很多却可以获得无抵押信用贷。利率方面,现在国企最低利率可以做到2%多,民企最低也就4%多,平均5-6%左右,民企平均融资成本普遍高出国企2-3个点。在地产高利润的时代,这点差异微乎其微,国企3个点从银行拿到的资金一转手6个点就卖给了民企,民企还抢着要。但近些年不一样了,不仅资金二道贩子的生意没法做了,很多国企甚至开始卖房了。从胡总的反馈看出,银行对地产企业存在明显的鄙视链,国企>大型民企>小型民企。但十多年前恒大也处在鄙视链最底端的时候,照样能够“空手套白狼”,搞定银行贷款。1997年恒大第一个项目“金碧花园”一炮走红。他从银行贷款500万付了土地出让金,靠施工企业垫资达到了预售条件,再以2800元/平方米的折扣价开盘,几小时售罄,搞到人生第一桶金。从此,恒大走上了“靠银行贷款拿地,无偿占用供应商资金建楼,预售款当资金池扩张”的极限加杠杆之路。2006年,恒大就跻身全国地产20强,两年后,它又实现了十几倍的超常规增长。恒大完成了从银行鄙视链最底端到中间层的升级,成为了一家大型民营开发商。但是,那么多和恒大刚开始处于同一层级的民营中小开发商,怎么单单恒大就能扩张这么快呢?而且,为什么变大之后的恒大还能在一些清醒者的质疑声中继续演变成巨无霸呢?美国浑水机构香橼早在2012年就发表了一份针对恒大的报告,该报告指责恒大无力偿还债务和存在会计方面的欺诈行为,说恒大在刻意制造一个复杂的庞氏融资计划,存在一系列潜在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彼时,这份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对恒大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香港证监会随后裁定香橼对恒大的指控属虚假误导性,并禁止香橼创始人进入香港资本市场5年。2016年,穆迪、标普把恒大评级调整为B-,不建议购买其发行的有价证券,或继续向其发放贷款。但是,这一消息迅速被国内各大媒体驳斥,国内评级机构还一起将恒大评级调到最高的AAA,纷纷站队恒大。一位资深评级人士表示:“央企巨头能拿到AAA一般也都只有一家评级机构给予,此次恒大可谓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信用评级的个案。”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谁如此坚定唱多恒大呢?这些谜团随着最近的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反腐风暴也许逐渐会被一一解开。光大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鹏被立案调查;中国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连舸被立案调查;工商银行原党委委员刘立宪主动投案。通报中有一些共同点:既想当官又想发财,长期以权谋私,“靠金融吃金融”,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贷款融资、业务承揽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这些事件是否和恒大相关,我们还要等待后续调查结果,但考虑到光大借给恒大集团的债务达到了105亿,成为恒大最大的债权人之一,许老板是不是有可能正在里面拿着生死簿一个个画着小圈圈呢?以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中国金融市场里长期存在的“资金双轨制”的问题,银行信贷的不透明和整体水平较低的市场化运作已成社会共识,公众对于金融系统的信任已经受到了严重打击,叠加人们对于贪腐行为的容忍度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恒大事件至少也能为反腐斗争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恢复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让需要钱的民企能够正大光明地和国企站在同一起跑线,这才是提升民营企业信心的关键所在。我突然想起了三年前马云充满争议的外滩讲话,他批评银行是当铺思维,说银行在借钱给你的时候,一定要考察你有没有抵押物,房产、车辆、工厂、流水线、应收账款,你有这些抵押物的话,银行就可以把钱借给你,没有的话,不借。马老师的批评现在看起来有点讽刺,如果银行能把“当铺思维”做到位,把恒大的抵押物算清楚、看好了,是不是至少不会出现高达2.4万亿负债的大坑?整个银行业那么多精英,却鲜有人预判到资产价格下跌的大趋势?是真的看不到还是故意视而不见?这让人怀疑。2023年7月17日中国恒大发布业绩公告,并在其中列明了因其自身“会计处理变更”导致以前年度收入调减高达6643亿元,金额之大可以说是震惊中外。也就是说恒大把2021年之前的6643亿元收入调减,相应地计入合约负债。恒大解释说:在2021年以前,恒大以“客户接受物业或根据销售合同约定”作为收入确认时点;但现在改为自2021年以前,收入确认时点为“项目获得竣工证书或业主已经占用”。说白了,以前虽然房子还没盖,但和业主签了房屋购买合同,恒大就把这笔交易确认为收入,计算利润,作为年度分红依据。在预售制的地产行业,每一家公司将合约负债确认为营业收入的节点不尽相同,但恒大是最激进的一个。就是靠着这种操作,恒大本来早就该亏损的财报却变成了漂亮的成绩单,这让它可以继续跟银行融资,更可恨的是,恒大高层把充满泡沫的利润进行大比例分红,近些年一共分了900多亿,其中2020年当年也就是暴雷前一年,其分红就高达577亿元,占比超过60%。剩下的钱拿去搞足球,搞矿泉水,搞汽车,搞美女歌舞团去了。这样的财务记账,第三方会计师没有疑异,银行放贷时也没有疑异,6000多亿购房款提前变成了高管们的奢靡生活,同时也流进了一些本不该流进的口袋。与之对应的,是无数看着烂尾楼的绝望家庭,无数倾家荡产的上下游中小供应商。岂止如此,一个后恒大时代,让民营地产企业的融资变得更难了。我采访了一家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贷款部门的工作人员,因为恒大事件的敏感性,他要求不透漏身份,暂且叫他张总吧。张总说,恒大的倒下动摇了金融领域里大而不倒的信念,现在银行对民企贷款的风控底线要重新界定了。恒大暴雷之前,对民营地产商的贷款,看它的负债率、资产额、现金流、利润率等财务指标。现在放贷明显收紧。首先,更加关注项目位置,位置不好的不做。虽然北京市场总体稳健,烂尾风险小,但银行也担心开发商被外地项目拖累。这还没完,还要严格审核项目的销售数据和回款情况。就张总所在的银行,对于新项目,已经预售完成100套以上的他们会考虑,同时项目公司要有实实在在的销售回款。开发商空手套白狼的后门确实被封死了,但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民营地产企业已经出现了连锁反应。最近陆续又有几家大型开发商遇到麻烦,国庆期间,千亿房企中骏地产宣布境外美元优先票据违约,北京知名房企“阳光100”宣布无法偿在新加坡上市的到期票据,碧桂园最近也表示尚未支付某债务项下本金金额为4.7亿港币的到期款项,同时预计无法如期或在相关宽限期内履行其所有境外债务款项的偿付义务。现在社会对房企的态度是,只要你还在保交楼,不要想着资金出海,那么你就还是个好孩子,但是这些企业要想解决债务危机实现自救,最终还得有人输血,谁来输血?这么说吧,中国境内民营开发商数量最近十几年所占比例一直稳定在75%到85%之间,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这个数据可能会发生逆转。人们的居住需求一直存在,不断置换更好的房子的欲望也一直存在,后恒大时代,不是房地产时代的落幕,而是行业大洗牌后的重新开始。恒大们的问题,抛开法律和道德层面不讲,实际上是误判了大趋势,对城镇化见顶的信号没有警觉。许家印被捕和近期的金融反腐,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与地产经济深度绑定的银行业,也似乎陷入了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迷茫,这份迷茫,主要是源自人民币在逐渐进入“无锚时代”。什么意思呢?我们平时都说“央行印钞”,但人民币的主要印钞机是在央行手上吗?不是!印钱滥发那时蒋委员长和委内瑞拉干的事,人民币的印钞机实际上是在商业银行手上,商业银行向社会印钞,才是商业银行收益的本质来源。在大基建和房地产蓬勃发展的年代,居民、开发商、地方城投平台一遍遍向贷款所形成的债务,才是人民币的真正印钞机,这在经济学里面叫做“货币乘数”。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出口导向的制造业起飞,企业的借贷意愿在房地产和基建繁荣之前,就已经承担了增加人民币“货币乘数”的职能。在社会债务率到达一定阶段的当下,大基建放缓、地方城投被“严控新增隐性债务”、居民借贷不买房、房企借贷不开发,银行的优质信贷项目越来越少,我们可以说人民币逐渐进入了一个“无锚印钞”的时代。社会的债务是银行的资产和收益,没有对应的资产锚,银行也就失去印钞的方向。总得来说,银行之所以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能赚到钱,是因为企业和居民向银行借贷的意愿,这种意愿本质上是来源于两个信念:第一,中国的成本足够低,海外的市场足够大,钱投入制造业会轻易得到一个比信贷成本高一些的利润率;第二,房价永远涨,基建会一直建,只要居民有资格买房,开发商有赚快钱的意愿,地方有提升政绩的冲动,银行的贷款就不愁发出去。说白了,银行的好日子正是因为全社会这两个信念的存在。但是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这两个信念同时崩塌了,人民币瞬间找不到了“锚”了,银行面临着尴尬的资产荒,甚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大大降低了,只能配合着特殊再融资债券等财政政策来释放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一定程度上填补“货币乘数”的缺位。热闹的新能源和人工智能,体量不够大,无法满足银行对大体量信贷资产的需求。也许硅谷银行的“投贷联动”模式可以借鉴,但中国银行业传统重资产抵押贷款模式,使得它与轻资产的科技创新企业似乎存在着天然的不匹配。也许我们要进入一个漫长的过渡期,去给人民币寻找一个新的锚定物,而在这期间,银行的日子不好过。后恒大时代,银行该改革改革,地产该出清出清,只有这样才能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积极作用,让资源配置到真正需要它的地方。改革和出清的过程是痛苦的,也必然需要一部分人付出代价,银行裁员、房企破产、供应商血本无归、烂尾购房者的迟迟等待,都是社会付出的代价。最近特别再融资债券的发行和全年财政赤字率的提升,伴随着不断优化的地产调控政策,都是在防范风险扩大化。包括认房不认贷、各种限购限贷政策陆续退出,期望楼市最后会在新的平衡点上企稳,也都是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在人民币寻找新的锚定物的同时,尽量减少改革过程中被无辜伤害的那部分人的损失。但终究大部分错误还是要那部分人自己去承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了解一些宏观经济,为的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聊,而正是避免成为付出过多代价的那一部分人。END

  

点个在看 你最好看↓

文章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