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理财公司审批正式开闸!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为金融监管研究院研究员 王雪薇、祝一乐,李婉琳亦有部分贡献,谢绝其他媒体、公众号、网站转载,欢迎个人微信转发。
在2024年的第一天,浙商银行便公布了“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获准筹建”的公告。早在2020年10月,浙商银行即发公告,拟出资20亿元在杭州设立理财公司,时隔3年半,浙银理财终获批筹!浙银理财的成立在当下具有显著意义:
1.意味着12家股份行均设立理财公司;截至目前,共有32家理财公司成立(31家已开业,1家获批筹)。其中包括:6家国有行、12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5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2.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之后,重启理财公司批复的第一家理财公司;3.是2023年唯一一家获批筹的理财公司;
成立浙银理财之后,原浙商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业务会逐步转移至浙银理财,资管部的人员也会进行平移,据浙商银行官网公布数据,截至2023年6月,浙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1764亿元,其中个人、机构客户资金占比分别为91.45%和8.55% %uFF1B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1520亿元,占理财比重 86.17%。其净值型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同业存单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除净值型理财外,浙银理财还有约200多亿规模的非净值型理财产品,这部分会仍然留在母行,从而保证理财公司的“洁净起步”。从2019年5月首家理财公司成立开始,其就担任着原母行资管部的重任,经过4年多的发展,理财公司已经成为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一股重要力量。回顾理财公司4年多以来的发展,实际可以用“净值化转型”一词概括:2019年期间,理财公司则一直处于较为“迷茫且消极”的状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当时为了符合监管导向理财公司匆忙设立,设立后普遍处于“发懵”状态,二是虽说要转型,但实际上理财公司是母行资管部平移过来,彼时银行转型意愿并不强烈,加上当时理财产品的渠道端倒逼理财公司也不敢轻易进行转型。因此,2020年开始,理财公司才算慢慢进入转型“正轨”。总体上银行理财2021年和2022年转型压力大,但净值化进程明显加速。尤其是2022年,为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理财业务全面净值化运作的元年,也是现金管理类产品过渡期的结束之年。叠加2022年市场环境的特殊变化,从投资端直接影响着产品端,从而牵连到资金端,当年理财公司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2023 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资管新规颁布的五周年。五年来,银行理财行业规范转型,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新发展格局下,银行理财行业扎实走过规范化整改的转型期,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已从此前的高速发展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则根据市场主流研究方向,依托银行母行公布的年报及理财市场年报,从政策端、机构端、产品端、销售端及投资端出发,其中又以产品端为重点研究对象。旨在让读者了解当下理财公司的发展现状。本文纲要一、政策端:理财监管图谱不断完善二、机构端(一)理财公司格局基本已成定局,未来可能会有少数几家成立(二)市场格局:理财公司绝对主流,银行为辅(三)理财公司2023Q2经营状况三、产品端(一)产品规模增长分化(二)母行规模压缩,部分已退出理财发行市场(三)产品画像:公募、开放式、固收类、中低风险(四)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五)创新产品:慈善理财、ESG等四、销售端(一)理财公司积极拓展非母行代销渠道(二)银行积极引入其他理财公司发行的优质产品(三)理财直销道阻且长五、投资端(一)理财公司产品杠杆率(二)理财间接投资(三)理财权益投资(四)非标资产配置一、政策端:理财监管图谱不断完善
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拉开了资管行业转型的序幕。作为资管七雄中的头部,银行理财由于此前刚兑较为严重,也是资管新规的主要规范对象。资管新规发布至现在,已过去五年有余,五年以来,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谱系不断完善,以资管新规为基础,以机构 业务/产品为主线进行全方位、全流程规范,包括机构管理,净资本、内控合规、产品销售、流动性、估值核算等业务环节管理以及现金管理类产品、养老理财产品等各典型产品的业务规则。如下图:2023年11月,最新的三定方案落地,随着总局成立专门的资管机构监管司,而理财公司对标公募基金,但是目前对于理财公司的监管规则较少,颗粒度太粗,因此,成立资管机构监管司以后,我们预计未来针对理财业务的规则会陆续出台。
二、机构端(一)理财公司格局基本已成定局,未来可能会有少数几家成立目前,已开业的公司有31家,浙银理财于近期刚获批筹。如下:其中:1.国有大行:均已成立6家国有大行均成立理财公司,且均已开业;注册资本除交银理财和中邮理财为80亿元外,其他4家理财公司均不低于100亿元;2.股份行均已成立11家已开业的理财公司中,注册资本以50亿元为主(渤银和恒丰为20亿)。而浙商银行2020年11月曾发公告表示拟出资20亿元在杭州设立全资理财公司,据其公告,2023年12月29日才获得总局的筹建批复。3.城商行:成立8家,区域集中度明显目前,城商行中,8家旗下理财公司已开业,从地域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一带。分别是杭银理财、宁银理财、徽银理财、南银理财、苏银理财、青银理财、上银理财、北银理财。此外,多家银行近年来也在积极筹备,拟设立理财公司,例如长沙银行、重庆银行、吉林银行在2018年就已经申请;甘肃银行、朝阳银行在2019年申请;西安银行、贵阳银行在2021年申请;在2022年,成都银行、齐鲁银行也公告拟申请理财公司。目前理财公司格局基本已成定局,未来可能会出现少数几家城商行理财公司获批筹或省联社联合成立理财公司,不过,近年来监管放牌速度明显放缓,理财公司市场已接近饱和。4.农商行:仅重庆农商行成立在所有的农商行中,仅渝农商行于2020年6月开业,此外再无其他农商行获批筹。相较于大行和股份行,城农商行深耕地方,客户多以本地客户为主,且客户粘性较强,有助于其更好的服务中小地区、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理财需求。此外,未来理财公司设立趋势还包括部分中小银行联合设立,例如像浙江农商联合银行集体抱团申设(属监管支持方式)。但是要想申请理财资质,对于三年理财事业部的要求可能需要放宽;未来展业需要一段时间来审核其监管评级和其他管理能力,所以不大可能立即会申请到理财公司资质(理财业务必须和银行业务隔离,所以联合银行自身不可能直接从事资管产品管理和发行业务)。5.合资理财:除中邮理财未成立外,其余均已成立目前,除中邮理财外,5家大型理财公司均已联合外资资管机构设立合资理财公司。合资理财公司是在限定股东的条件下成立的中外合资财富管理机构,是落实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其股东可以各自发挥优势。其中,境外资管机构在经营理念、运营管理机制、资产组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经验较为丰富,中方股东拥有渠道、客户优势。而从机构准入来看,总局成立后,具体会由准入司负责机构准入,未来预计会有少数几家第二梯队的理财公司成立;而资管机构监管司负责承担理财公司的日常监管,例如非现场监测、风险分析和监管评价等工作,根据风险监管需要开展现场调查,采取监管措施,开展个案风险处置。(二)理财市场格局:理财公司绝对主流,银行为辅2018年理财新规下发,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核心是将商业银行的表内表外业务进行隔离,理财子应运而生。虽然目前理财产品发行市场仍含有部分银行,但是新发产品的银行机构数量及新发产品规模已逐渐衰落,且呈现不可逆转趋势,理财子是理财产品市场的发行主力。据理财登披露的2023年半年报数据,2023年上半年共有225家银行新发行了理财产品,较2022年下降35家,目前还在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主要是未取得理财牌照的城商行以及农村金融机构。资管新规发布以后存续理财产品详情如下:(三)理财公司2023Q2经营状况通过整理23家母行公布的半年报,整理理财公司经营状况如下图:1.理财公司净利润普遍实现同比降低,环比升降家数比例相当同比是将2023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同2022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对比,环比则是将2023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同2022年下半年实现的净利润对比。总体来说,已披露数据的23家理财公司中,除工银理财、平安理财、浦银理财外,剩余16家同比净利润均实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民生、渤银、徽银、北银理财4家理财公司2022年上半年无数据),其中华夏理财、渝农商理财、建信理财、上银理财、中银理财、中邮理财、兴银理财、杭银理财、南银理财下降幅度较大,均超30%;11家理财公司环比净利润实现增长,其中升幅比例排名靠前的为北银理财(主要是2022年下半年才开业,基数很小)、工银理财、中银理财、青银理财、建信理财、信银理财;同时还有10家理财公司环比净利润下降,其中农银理财、平安理财、浦银理财、上银理财降幅超过50%。现阶段,理财公司的净利润实现来源主要是发行产品的管理费收入以及部分投资收入,而管理费收入与管理产品规模以及费率挂钩,2022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新发产品募集规模以及产品存续规模均提升较快;2022年下半年受债市影响,理财产品经历了前所未见的赎回潮,一是理财规模下降,二是理财公司为安抚投资者情绪纷纷实行减费让利。而今年上半年,受2022年11月理财产品赎回潮的影响以及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整改,理财产品规模进一步下降,各理财公司管理费收入并没有显著提升。2.理财公司整体杠杆率普遍下降区别于单只产品的杠杆率,理财公司整体杠杆率用理财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计算得出,反映理财公司的负债风险,目前监管并没有明确发文限制理财公司的杠杆率上限。
理财公司成立尚4年有余,主营业务是发行理财产品,从而收取中收,目前理财公司尚未发生大规模购买大型资产如买楼等现象,因此其杠杆有限。今年以来,各家理财公司秉承“稳”字当先,除招银理财、华夏理财、青银理财外,剩余理财公司杠杆率均实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产品端
(一)产品规模增长分化截至2023年6月末,存续理财规模25.34万亿,较年初下降8.36%。下降主要原因包括现金管理类压降、2022年底债市大幅波动及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持续震荡下行等。然而,在2023年6月末理财规模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部分理财公司仍然实现了逆风翻盘,呈现增长态势。笔者根据母行公布半年报和理财公司公布的理财业务半年报,整理出来了30家理财公司2023年6月末的理财业务管理规模(渝农商理财为集团规模),其中,仅有10家理财公司理财规模保持正增长(渤银理财2023年开始对外营业),恒丰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高盛工银理财增长幅度较大,但是与其2022年末基数太小有关,剔除掉此三家理财公司,增长幅度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苏银理财、青银理财、交银理财、光大理财、信银理财、南银理财、平安理财。其中,虽然平安理财保持较小幅度增长,但是根据平安银行半年报披露,其集团管理理财规模较上年末略下降0.4%。不难看出,自2022年以来,理财市场格局便发生了变化,股份行理财公司已逐步成为市场主力,存续规模位于前列,但是分化较为严重。尤其是2023年6月末,排名前三的均为股份行理财公司,其中,信银理财表现较为突出,在保持规模正增长的同时,跻身排名第三,进入第一梯队,仅次于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同时在第一梯队中也是唯一保持规模正增长的理财公司。据信银理财最新发布的理财业务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半年末,信银理财存续产品规模为1.53万亿,较年初的1.49万亿增长了2.7%。但是同时,广银理财、恒丰理财、渤银理财规模较小,尤其渤银理财仅200多亿,其中母行遗留1100多亿。2023年6月末理财公司规模排名如下:注:第一梯队:理财规模不低于15000亿元;第二梯队:理财规模不低于10000亿元且低于15000亿元;第三梯队:理财规模不低于5000亿元且低于10000亿元;第四梯队:理财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且低于5000亿元;第五梯队:理财规模低于2000亿元。
(二)母行规模压缩,部分已退出理财发行市场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披露,目前还有265家银行机构存续有理财产品。银行存续理财产品规模及占比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已成立理财公司的母行还有少量产品未迁移,而仍然遗留在母行,其中国有行规模较高,城农商行母行理财基本清空。如下图:笔者进一步整理各家母行理财产品存续情况,如下图:其中:(1)国有银行中:工商银行遗留产品最多,近3000亿,占所有国有行遗留产品的38%;此外,农业银行遗留产品也超千亿;建行、交行、中行遗留产品均近千亿;邮储银行相对遗留产品较少,500亿不到;
(2)股份行中: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暂未披露数据,但是据2022年数据推算,广发银行基本完成理财产品的划转工作;招商集团新产品主要通过招银理财发行;此外,浦发银行、渤海银行遗留产品较多,占所有股份行理财产品的30%;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基本完成母行的划转;浙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还剩1764亿,其中净值型产品1520亿元,未来会逐步划转至浙银理财。
(3)城农商行母行划转力度最大,其中,江苏银行于今年6月末完成存量理财的划转,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青岛银行、于2021年末已经完成存量产品的划转;徽商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于2022年末完成划转工作。(三)产品画像:公募、开放式、固收类、中低风险现阶段,理财公司产品的同质化程度仍然较高,募集方式上以公募为主(占比94.48%);产品类型以固收类为主(占比96.23%);运作模式以开放式为主(80.94%);风险等级以中低风险为主(90.91%)。各家理财公司2023年存续产品类型如下:截至2023.9.18,光大理财、宁银理财、青银理财、北银理财、渝农商理财暂未披露理财业务报告;民生理财披露的报告口径含民生银行的,且不同于其他理财公司按照募集方式以及投资性质进行划分,民生理财按照运作模式进一步划分,且包含母行的非净值型理财产品。由上图可知,各家理财公司在产品类型上总体以公募、固收类为主,但是部分理财公司仍然有自家特色,例如信银理财和中银理财私募产品占比较高,前者占比达10%以上,其中私募股权投资产品贡献一定规模;农银理财混合类产品占比较高,超10%,覆盖FOF、ESG、价值精选和科技创新四大主题产品;贝莱德建信理财和高盛工银理财权益类产品占比较高,主要与合资理财的定位有关,其成立初衷就在于借助外方合资资管机构的投研能力和大类资产配置优势,布局权益产品等;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开始发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理财产品。而据浙商银行发布的2023年理财业务半年报,期末存续137只符合新规要求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520亿元,其中按销售对象划分(后为规模占比),公募占比96.1%,私募占比3.9%;按投资类型划分,固收类产品占比99.78%,混合类产品占比0.22%,未存续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按运作方式划分,开放式产品占比72.34%,封闭式产品占比27.66%。(四)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现金管理类理财是资管新规下的一个特殊产品,虽属原银保监会体系下,但和证监会体系下的货币基金非常类似,都体现出可以摊余成本估值、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特征。要究其生存的本质,一是靠作为低波动产品但有高于活期存款的非市场化利率;二是靠散户机构化,将资金投向散户不能投资的领域,如银行间市场。资管新规后,现金管理类理财经历了从零起步迅速发展、不断整改趋于规范的过程,2022年底现金类产品新规过渡期结束,如今2023年已过近半,各理财公司现金管理类产品已基本完成规模、快赎金额及到账时间、收益分配、资金投向及比例、杠杆率等多方整改。整改后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仍然是各家的特色产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理财公司存续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约400只左右,未来数量增加幅度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各家机构而言,重要的是打造几款明星产品,而不必频繁的通过新发产品获客,其实不止现金管理类产品,理财总体来说是在向公募基金看齐,即拉长产品期限,减少新发行产品支数;2023年6月末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下降至7.21万亿(2022年底是8.76万亿),除了符合规则上的要求外,下降原因还包括理财子母行的季末考核、存款冲量等原因。(五)创新产品:慈善理财、ESG等目前,理财公司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也在积极探寻差异化发展路径,表现之一就是各家理财公司都在推出创新产品。如招银理财、农银理财、兴银理财侧重于ESG理财产品的发行、信银理财在发展ESG等主题产品外还侧重慈善理财。1.慈善理财随着共同富裕、普惠金融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部分理财公司在此方面积极创新,推出慈善理财主题产品。其中,业内率先推出慈善理财产品的为信银理财。信银理财于2021年10月起开始发行金睛象同富系列产品,均为私募发行,其具体情况如下表:资料来源:中国理财网,金融监管研究院整理信银理财积极助力共同富裕,率先探索“慈善 金融”新模式,报告期内发布“温暖童行”慈善理财品牌,创新推出“温暖童行”慈善理财产品,联合公益基金会等共同推动慈善理财事业高质量发展。2.ESG理财近年来,随着绿色金融及ESG理念的深入人心,理财行业也积极布局ESG主题理财产品,一方面为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也显示理财公司在产品创新能力上的不断加强。据理财登披露数据,理财市场2023年上半年累计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67只,合计募集资金超 260 亿元。截至 2023 年 6 月末,ESG 主题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 1586 亿元,同比增长 51.29%。截至2023年8月29日,含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信银理财、光大理财等在内的18家理财公司存续公募ESG主题理财产品170只(仅统计标题明确含“ESG”),其中,开放式产品数量占比为58%,封闭式占比42%;按投资类型划分,固收类产品占比72%,混合类产品占比27%,权益类产品仅光大理财存续1只。可以看出,不少理财公司选择通过ESG理财产品实现权益资产投资。四、销售端
(一)理财公司积极拓展非母行代销渠道从2022年初开始,各家理财子纷纷调整战略,意识到如果仅依靠母行渠道,规模增长已呈现边际递减趋势。于是,在近一年半时间里,各家理财子加快对外输出,拉开了外部银行代销渠道争夺战的帷幕。一方面,理财公司合作代销机构数量逐步上升。到2023年6月有417家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年初增加89家。2023年上半年,3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仅由母行代销,27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除母行代销外,还打通了其他银行的代销渠道。理财公司间代销渠道的数量差异逐渐拉开,渠道广布的兴银理财代销机构超过300家,信银理财代销机构也近100家,同时,贝莱德建信理财、高盛工银理财、上银理财目前还未见有除母行或中资行外的其他代销渠道。另一方面,与母行外代销机构数量逐步上升相对应,2023年上半年理财公司理财产品由母行代销金额占比进一步下降。2023Q2浦银理财、建信理财等理财公司母行代销规模较去年末减少超过20%。交银理财2023年6月末母行外代销产品余额6,057.48亿元,占比达到52.12%。资料来源:各家调研收集(二)银行积极引入其他理财公司发行的优质产品从银行角度来看,理财子的渠道争夺战,是商业银行喜闻乐见的。毕竟全国有4000多家银行,却只有31张理财公司牌照,政策层面,对于未来没有获得理财牌照的商业银行,将不再允许新发理财产品;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中小银行,自营理财已经难以为继,只能通过代销的方式去销售理财产品。未来,银行会更加倾向于通过代销理财公司的产品来弥补自身产品体系的空白。随着理财规模越来越大,对于全国几千家银行来说,代销理财能源源不断地为银行增加服务费及代销收入,提升营收水平,银行何乐而不为。中信银行:截至2023年6月末,本行与12家理财公司达成代销合作,代销行外理财公司产品占比 12.41%,较上年末提升2.17个百分点。交通银行:2023年6月末,交通银行代销理财产品余额8082.82亿元。招商银行:2023上半年,代销理财收入25.33亿元。平安银行:2023上半年实现代理个人理财收入4.62亿元,同比增长9.0%。上海银行:2023上半年新上线7家、19个系列、86只他行理财子产品,他行理财子产品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84.08亿元,但受受资本市场波动等影响,理财、基金等代理收入有所减少;北京银行:理财产品在线支数超 100 支,代销他行理财产品规模超 350 亿元;(三)理财直销道阻且长由于直销渠道建设对客群规模、信息技术系统、人力物力等均有较高要求,加之直销投入产出比尚不明晰,因此大部分理财机构仍处于观望阶段。截至2023年6月末,15家理财公司开展了直销业务,其中6家理财公司推出自己的APP,上半年累计直销金额 0.11 万亿元。这个数据相比2022年全年的累计直销金额 0.26 万亿元,并没有明显增幅,理财公司直销渠道的建设道阻且长。业内最早试水直销APP的是信银理财。2021年5月,信银理财直销APP上线应用商城。直销APP支持客户绑定中信银行、百信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借记卡完成理财产品交易。此后,同为股份行理财公司的招银理财也推出直销APP,但目前仅限IOS系统使用。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针对目前功能建设相对完善的4个理财公司APP华夏理财、信银理财、青银理财、宁银理财,主要围绕功能设置、理财体验、运营数据三个维度展开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测评。测评结果显示几家理财公司各有千秋,各家理财APP突出优势总结如下:信银理财:从可以量化的运营数据看出,信银理财在主流应用商店的下载量、评分人数、评分遥遥领先,其中用户评分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反馈用户对APP的评价,在此维度中信理财平均用户评分4.45,远超其他平台。具体到功能设置、理财体验方面,信银理财的表现也较为优秀,其产品数量、丰富度位居前列,在持仓页面中针对理财产品持有人提供对应产品相关的投教内容解读。宁银理财:投教内容单独列出。青银理财:设有可直接交互的在线客服。华夏理财:业绩展示较为统一,产品多维度收益数据对比。五、投资端
(一)理财公司产品杠杆率据理财登发布的半年报统计,2023年6月末,理财产品杠杆率109.06%,较去年同期增加0.24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9月18日,25家理财公司公布了2023上半年理财业务报告。根据这些理财公司披露的业务报告,本文计算出理财公司产品杠杆率=期末穿透后资产持仓总金额/期末产品存续总金额,具体如下图。统计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故计算结果可能存在尾差。数据来源:理财公司业务报告,金融监管研究院整理相比2022年底,理财公司产品杠杆率的格局出现了一些变化。由于理财公司股东及整体定位,部分合资理财公司更加偏好加杠杆,施罗德交银理财、汇华理财两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仍高居一二。杭银理财、恒丰理财、平安理财等相比2022年底,理财产品平均杠杆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排名跃升靠前。贝莱德建信理财杠杆降低较多,从2022年底的123.34%降低到2023Q2的109.69%,可能的原因是2023上半年贝莱德建信理财存续的杠杆相对较低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数量激增,使整体产品杠杆下降。农银理财、信银理财等理财公司产品平均杠杆稳步提升。而2023年2季度,浙商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杠杆率平均为104.56%,总体来说处于较低水平。(二)理财间接投资理财公司资产配置是通过“直接投资 间接投资”实现,而间接投资又主要通过资管产品实现。下表统计了2023Q2理财公司投资端的间接投资情况,穿透前指将资管产品算作资产,穿透后指不将资管产品算作资产,而是去看它的底层资产。由于私募基金及资管产品类资产可能存在杠杆运作或费用计提情况,故穿透后资产总额可能大于穿透前资产总额。资料来源:理财公司业务报告,金融监管研究院整理,单位:亿元注:上述资产类别中,固定收益类资产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债券、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新增可投资资产、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包括股票与股权等;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包括金融衍生品、商品类资产与另类资产;资产管理产品类资产包括私募基金、资产管理产品、委外投资——协议委外;其他类资产包括公募基金、代客境外理财投资 QDII。由2023Q2业务报告数据可以计算出各家理财公司投资的资管产品占穿透前资产的比例,位居前三的分别是汇华理财91.60%、建信理财87.31%、华夏理财79.91%,此外,贝莱德建信理财、恒丰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平安理财、渤银理财、工银理财和农银理财也均超过50%,说明其大部分资产都是通过间接投资实现的。理财公司的间接投资底层倾向于投资哪类资产?不同理财公司业务报告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通过间接投资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占穿透前资管产品比例前三的是汇华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渤银理财,分别为122.48%、117.72%、113.85%。该比例超过100%的原因也好解释,即这些资管产品加了杠杆去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又因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直接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为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理财公司普遍通过委外投资模式开展间接投资。农银理财间接投资的更多是权益类资产,通过间接投资实现的权益资产配置金额达到1019.49亿元,占资管产品之的13.19%。目前理财公司对衍生品的投资还比较少,一是因为发行投资衍生品的产品需要理财公司有衍生品资质,二是衍生品本身较为复杂,很考验理财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而浙商银行嵌套主要通过资管计划来进行,其中嵌套资产主要为现金及银行存款、债券及非标债权类资产,其中,现金及银行存款穿透前规模130.83亿,占比8.25%;穿透后规模215.35亿元,占比13.55%;债券穿透前规模595.2亿元,占比37.54%,穿透后821.26亿元,占比51.68%;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穿透前规模11.49亿元,占比0.72%,穿透后规模90.6亿元,占比5.7%。(三)理财权益投资2023Q2,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仍以固收为主,投向权益类资产余额为0.90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3.25%。权益类资产投资金额相较2022Q2下降了400亿元,但由于理财整体规模缩水,其占比反而上升0.11%。目前,有工银理财、农银理财、浦银理财、恒丰理财、渤银理财和徽银理财尚未进行权益直投,权益投资全部通过间接投资实现。下表展示了2023Q2各理财公司穿透后权益投资占比,可以发现两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整体投资风格更加激进,这和中外合资理财公司的定位有关。资料来源:理财公司业务报告,金融监管研究院整理进行权益投资的产品又分为公募和私募,监管规定银行理财子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未上市股权。因此,公募理财往往投资于股票、公募基金,方式有直投、资管产品间接投资、FOF等;私募理财则可能投向未上市股权。各理财公司的权益投资风格多种多样。以信银理财为例,2023Q2存续共2只公募权益类产品(需注意权益类产品是指权益投资超过80%的产品,此外混合类、固收类产品也会有部分权益投资)。一只是“信银理财百宝象股票优选周开1号理财产品”,通过一个基金公司资管计划“长安百宝象优选3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实现委外权益投资。另一只是“中信理财之睿赢精选权益周开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通过公募基金实现权益投资。(四)非标资产配置资管新规出台以后,非标投资下降已是大势所趋,从2021年中到2023年6月底,非标投资规模从3.75万亿到1.85万亿,非标占总投资资产比例由13.08%到6.68%,实现有序压降;除规则对投资非标有严格限制外,近年来房企出险、清理隐债、利率下行,在此背景下,优质非标资产逐渐稀缺。此外,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还面临一个投放渠道的问题。监管明确银行理财不具备直接发放贷款的资质,所以银行理财不能直接和融资方签订融资合同,都需要通过一个平台以“投资”的形式把资金放出去。除了股票债券ABS这些标准化产品外,银行理财开拓了类似金交所摘牌、理财直融工具、北金所的债权融资计划、银登中心信贷资产流转、收益权受让、明股实债名义上的股权投资、通过信托或基金专户等方式做资金投放。2018年委托贷款这种最便捷的投放渠道被禁止之后,部分国有大行也尝试过理财直接做资金投放,但是最终被银保监会叫停。据21世纪经济报,近期多家理财子公司接到监管窗口指导,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使用受到限制,不允许新增业务。随着存量非标资产陆续到期,机构配置非标的积极性也较不如前,转而投资标准化债券替代非标投资。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金融监管研究院整理具体到理财公司,2023Q2杭银理财、苏银理财非标配置比例相对较多,达到16.81%、11.77%,其他理财公司非标占比不超过10%。资料来源:理财公司业务报告,金融监管研究院整理而浙商银行穿透前非标债权类资产投资规模11.49亿元,穿透后投资90.6亿元,穿透后占比为5.7%。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为金融监管研究院研究员 王雪薇、祝一乐,李婉琳亦有部分贡献,谢绝其他媒体、公众号、网站转载,欢迎个人微信转发。

在2024年的第一天,浙商银行便公布了“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获准筹建”的公告。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早在2020年10月,浙商银行即发公告,拟出资20亿元在杭州设立理财公司,时隔3年半,浙银理财终获批筹!浙银理财的成立在当下具有显著意义:

1.意味着12家股份行均设立理财公司;截至目前,共有32家理财公司成立(31家已开业,1家获批筹)。其中包括:6家国有行、12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5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2.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之后,重启理财公司批复的第一家理财公司;3.是2023年唯一一家获批筹的理财公司;

成立浙银理财之后,原浙商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业务会逐步转移至浙银理财,资管部的人员也会进行平移,据浙商银行官网公布数据,截至2023年6月,浙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1764亿元,其中个人、机构客户资金占比分别为91.45%和8.55% %uFF1B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1520亿元,占理财比重 86.17%。其净值型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同业存单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除净值型理财外,浙银理财还有约200多亿规模的非净值型理财产品,这部分会仍然留在母行,从而保证理财公司的“洁净起步”。从2019年5月首家理财公司成立开始,其就担任着原母行资管部的重任,经过4年多的发展,理财公司已经成为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一股重要力量。回顾理财公司4年多以来的发展,实际可以用“净值化转型”一词概括:2019年期间,理财公司则一直处于较为“迷茫且消极”的状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当时为了符合监管导向理财公司匆忙设立,设立后普遍处于“发懵”状态,二是虽说要转型,但实际上理财公司是母行资管部平移过来,彼时银行转型意愿并不强烈,加上当时理财产品的渠道端倒逼理财公司也不敢轻易进行转型。因此,2020年开始,理财公司才算慢慢进入转型“正轨”。总体上银行理财2021年和2022年转型压力大,但净值化进程明显加速。尤其是2022年,为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理财业务全面净值化运作的元年,也是现金管理类产品过渡期的结束之年。叠加2022年市场环境的特殊变化,从投资端直接影响着产品端,从而牵连到资金端,当年理财公司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2023 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资管新规颁布的五周年。五年来,银行理财行业规范转型,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新发展格局下,银行理财行业扎实走过规范化整改的转型期,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已从此前的高速发展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则根据市场主流研究方向,依托银行母行公布的年报及理财市场年报,从政策端、机构端、产品端、销售端及投资端出发,其中又以产品端为重点研究对象。旨在让读者了解当下理财公司的发展现状。本文纲要一、政策端:理财监管图谱不断完善二、机构端(一)理财公司格局基本已成定局,未来可能会有少数几家成立(二)市场格局:理财公司绝对主流,银行为辅(三)理财公司2023Q2经营状况三、产品端(一)产品规模增长分化(二)母行规模压缩,部分已退出理财发行市场(三)产品画像:公募、开放式、固收类、中低风险(四)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五)创新产品:慈善理财、ESG等四、销售端(一)理财公司积极拓展非母行代销渠道(二)银行积极引入其他理财公司发行的优质产品(三)理财直销道阻且长五、投资端(一)理财公司产品杠杆率(二)理财间接投资(三)理财权益投资(四)非标资产配置一、政策端:理财监管图谱不断完善

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拉开了资管行业转型的序幕。作为资管七雄中的头部,银行理财由于此前刚兑较为严重,也是资管新规的主要规范对象。资管新规发布至现在,已过去五年有余,五年以来,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谱系不断完善,以资管新规为基础,以机构 业务/产品为主线进行全方位、全流程规范,包括机构管理,净资本、内控合规、产品销售、流动性、估值核算等业务环节管理以及现金管理类产品、养老理财产品等各典型产品的业务规则。如下图: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2023年11月,最新的三定方案落地,随着总局成立专门的资管机构监管司,而理财公司对标公募基金,但是目前对于理财公司的监管规则较少,颗粒度太粗,因此,成立资管机构监管司以后,我们预计未来针对理财业务的规则会陆续出台。

二、机构端(一)理财公司格局基本已成定局,未来可能会有少数几家成立目前,已开业的公司有31家,浙银理财于近期刚获批筹。如下: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其中:1.国有大行:均已成立6家国有大行均成立理财公司,且均已开业;注册资本除交银理财和中邮理财为80亿元外,其他4家理财公司均不低于100亿元;2.股份行均已成立11家已开业的理财公司中,注册资本以50亿元为主(渤银和恒丰为20亿)。而浙商银行2020年11月曾发公告表示拟出资20亿元在杭州设立全资理财公司,据其公告,2023年12月29日才获得总局的筹建批复。3.城商行:成立8家,区域集中度明显目前,城商行中,8家旗下理财公司已开业,从地域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一带。分别是杭银理财、宁银理财、徽银理财、南银理财、苏银理财、青银理财、上银理财、北银理财。此外,多家银行近年来也在积极筹备,拟设立理财公司,例如长沙银行、重庆银行、吉林银行在2018年就已经申请;甘肃银行、朝阳银行在2019年申请;西安银行、贵阳银行在2021年申请;在2022年,成都银行、齐鲁银行也公告拟申请理财公司。目前理财公司格局基本已成定局,未来可能会出现少数几家城商行理财公司获批筹或省联社联合成立理财公司,不过,近年来监管放牌速度明显放缓,理财公司市场已接近饱和。4.农商行:仅重庆农商行成立在所有的农商行中,仅渝农商行于2020年6月开业,此外再无其他农商行获批筹。相较于大行和股份行,城农商行深耕地方,客户多以本地客户为主,且客户粘性较强,有助于其更好的服务中小地区、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理财需求。此外,未来理财公司设立趋势还包括部分中小银行联合设立,例如像浙江农商联合银行集体抱团申设(属监管支持方式)。但是要想申请理财资质,对于三年理财事业部的要求可能需要放宽;未来展业需要一段时间来审核其监管评级和其他管理能力,所以不大可能立即会申请到理财公司资质(理财业务必须和银行业务隔离,所以联合银行自身不可能直接从事资管产品管理和发行业务)。5.合资理财:除中邮理财未成立外,其余均已成立目前,除中邮理财外,5家大型理财公司均已联合外资资管机构设立合资理财公司。合资理财公司是在限定股东的条件下成立的中外合资财富管理机构,是落实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其股东可以各自发挥优势。其中,境外资管机构在经营理念、运营管理机制、资产组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经验较为丰富,中方股东拥有渠道、客户优势。而从机构准入来看,总局成立后,具体会由准入司负责机构准入,未来预计会有少数几家第二梯队的理财公司成立;而资管机构监管司负责承担理财公司的日常监管,例如非现场监测、风险分析和监管评价等工作,根据风险监管需要开展现场调查,采取监管措施,开展个案风险处置。(二)理财市场格局:理财公司绝对主流,银行为辅2018年理财新规下发,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核心是将商业银行的表内表外业务进行隔离,理财子应运而生。虽然目前理财产品发行市场仍含有部分银行,但是新发产品的银行机构数量及新发产品规模已逐渐衰落,且呈现不可逆转趋势,理财子是理财产品市场的发行主力。据理财登披露的2023年半年报数据,2023年上半年共有225家银行新发行了理财产品,较2022年下降35家,目前还在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主要是未取得理财牌照的城商行以及农村金融机构。资管新规发布以后存续理财产品详情如下: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三)理财公司2023Q2经营状况通过整理23家母行公布的半年报,整理理财公司经营状况如下图: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1.理财公司净利润普遍实现同比降低,环比升降家数比例相当同比是将2023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同2022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对比,环比则是将2023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同2022年下半年实现的净利润对比。总体来说,已披露数据的23家理财公司中,除工银理财、平安理财、浦银理财外,剩余16家同比净利润均实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民生、渤银、徽银、北银理财4家理财公司2022年上半年无数据),其中华夏理财、渝农商理财、建信理财、上银理财、中银理财、中邮理财、兴银理财、杭银理财、南银理财下降幅度较大,均超30%;11家理财公司环比净利润实现增长,其中升幅比例排名靠前的为北银理财(主要是2022年下半年才开业,基数很小)、工银理财、中银理财、青银理财、建信理财、信银理财;同时还有10家理财公司环比净利润下降,其中农银理财、平安理财、浦银理财、上银理财降幅超过50%。现阶段,理财公司的净利润实现来源主要是发行产品的管理费收入以及部分投资收入,而管理费收入与管理产品规模以及费率挂钩,2022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新发产品募集规模以及产品存续规模均提升较快;2022年下半年受债市影响,理财产品经历了前所未见的赎回潮,一是理财规模下降,二是理财公司为安抚投资者情绪纷纷实行减费让利。而今年上半年,受2022年11月理财产品赎回潮的影响以及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整改,理财产品规模进一步下降,各理财公司管理费收入并没有显著提升。2.理财公司整体杠杆率普遍下降区别于单只产品的杠杆率,理财公司整体杠杆率用理财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计算得出,反映理财公司的负债风险,目前监管并没有明确发文限制理财公司的杠杆率上限。

理财公司成立尚4年有余,主营业务是发行理财产品,从而收取中收,目前理财公司尚未发生大规模购买大型资产如买楼等现象,因此其杠杆有限。今年以来,各家理财公司秉承“稳”字当先,除招银理财、华夏理财、青银理财外,剩余理财公司杠杆率均实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产品端

(一)产品规模增长分化截至2023年6月末,存续理财规模25.34万亿,较年初下降8.36%。下降主要原因包括现金管理类压降、2022年底债市大幅波动及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持续震荡下行等。然而,在2023年6月末理财规模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部分理财公司仍然实现了逆风翻盘,呈现增长态势。笔者根据母行公布半年报和理财公司公布的理财业务半年报,整理出来了30家理财公司2023年6月末的理财业务管理规模(渝农商理财为集团规模),其中,仅有10家理财公司理财规模保持正增长(渤银理财2023年开始对外营业),恒丰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高盛工银理财增长幅度较大,但是与其2022年末基数太小有关,剔除掉此三家理财公司,增长幅度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苏银理财、青银理财、交银理财、光大理财、信银理财、南银理财、平安理财。其中,虽然平安理财保持较小幅度增长,但是根据平安银行半年报披露,其集团管理理财规模较上年末略下降0.4%。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不难看出,自2022年以来,理财市场格局便发生了变化,股份行理财公司已逐步成为市场主力,存续规模位于前列,但是分化较为严重。尤其是2023年6月末,排名前三的均为股份行理财公司,其中,信银理财表现较为突出,在保持规模正增长的同时,跻身排名第三,进入第一梯队,仅次于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同时在第一梯队中也是唯一保持规模正增长的理财公司。据信银理财最新发布的理财业务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半年末,信银理财存续产品规模为1.53万亿,较年初的1.49万亿增长了2.7%。但是同时,广银理财、恒丰理财、渤银理财规模较小,尤其渤银理财仅200多亿,其中母行遗留1100多亿。2023年6月末理财公司规模排名如下: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注:第一梯队:理财规模不低于15000亿元;第二梯队:理财规模不低于10000亿元且低于15000亿元;第三梯队:理财规模不低于5000亿元且低于10000亿元;第四梯队:理财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且低于5000亿元;第五梯队:理财规模低于2000亿元。

(二)母行规模压缩,部分已退出理财发行市场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披露,目前还有265家银行机构存续有理财产品。银行存续理财产品规模及占比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已成立理财公司的母行还有少量产品未迁移,而仍然遗留在母行,其中国有行规模较高,城农商行母行理财基本清空。如下图: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笔者进一步整理各家母行理财产品存续情况,如下图: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其中:(1)国有银行中:工商银行遗留产品最多,近3000亿,占所有国有行遗留产品的38%;此外,农业银行遗留产品也超千亿;建行、交行、中行遗留产品均近千亿;邮储银行相对遗留产品较少,500亿不到;

(2)股份行中: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暂未披露数据,但是据2022年数据推算,广发银行基本完成理财产品的划转工作;招商集团新产品主要通过招银理财发行;此外,浦发银行、渤海银行遗留产品较多,占所有股份行理财产品的30%;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基本完成母行的划转;浙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还剩1764亿,其中净值型产品1520亿元,未来会逐步划转至浙银理财。

(3)城农商行母行划转力度最大,其中,江苏银行于今年6月末完成存量理财的划转,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青岛银行、于2021年末已经完成存量产品的划转;徽商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于2022年末完成划转工作。(三)产品画像:公募、开放式、固收类、中低风险现阶段,理财公司产品的同质化程度仍然较高,募集方式上以公募为主(占比94.48%);产品类型以固收类为主(占比96.23%);运作模式以开放式为主(80.94%);风险等级以中低风险为主(90.91%)。各家理财公司2023年存续产品类型如下: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截至2023.9.18,光大理财、宁银理财、青银理财、北银理财、渝农商理财暂未披露理财业务报告;民生理财披露的报告口径含民生银行的,且不同于其他理财公司按照募集方式以及投资性质进行划分,民生理财按照运作模式进一步划分,且包含母行的非净值型理财产品。由上图可知,各家理财公司在产品类型上总体以公募、固收类为主,但是部分理财公司仍然有自家特色,例如信银理财和中银理财私募产品占比较高,前者占比达10%以上,其中私募股权投资产品贡献一定规模;农银理财混合类产品占比较高,超10%,覆盖FOF、ESG、价值精选和科技创新四大主题产品;贝莱德建信理财和高盛工银理财权益类产品占比较高,主要与合资理财的定位有关,其成立初衷就在于借助外方合资资管机构的投研能力和大类资产配置优势,布局权益产品等;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开始发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理财产品。而据浙商银行发布的2023年理财业务半年报,期末存续137只符合新规要求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520亿元,其中按销售对象划分(后为规模占比),公募占比96.1%,私募占比3.9%;按投资类型划分,固收类产品占比99.78%,混合类产品占比0.22%,未存续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按运作方式划分,开放式产品占比72.34%,封闭式产品占比27.66%。(四)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现金管理类理财是资管新规下的一个特殊产品,虽属原银保监会体系下,但和证监会体系下的货币基金非常类似,都体现出可以摊余成本估值、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特征。要究其生存的本质,一是靠作为低波动产品但有高于活期存款的非市场化利率;二是靠散户机构化,将资金投向散户不能投资的领域,如银行间市场。资管新规后,现金管理类理财经历了从零起步迅速发展、不断整改趋于规范的过程,2022年底现金类产品新规过渡期结束,如今2023年已过近半,各理财公司现金管理类产品已基本完成规模、快赎金额及到账时间、收益分配、资金投向及比例、杠杆率等多方整改。整改后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仍然是各家的特色产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理财公司存续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约400只左右,未来数量增加幅度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各家机构而言,重要的是打造几款明星产品,而不必频繁的通过新发产品获客,其实不止现金管理类产品,理财总体来说是在向公募基金看齐,即拉长产品期限,减少新发行产品支数;2023年6月末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下降至7.21万亿(2022年底是8.76万亿),除了符合规则上的要求外,下降原因还包括理财子母行的季末考核、存款冲量等原因。(五)创新产品:慈善理财、ESG等目前,理财公司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也在积极探寻差异化发展路径,表现之一就是各家理财公司都在推出创新产品。如招银理财、农银理财、兴银理财侧重于ESG理财产品的发行、信银理财在发展ESG等主题产品外还侧重慈善理财。1.慈善理财随着共同富裕、普惠金融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部分理财公司在此方面积极创新,推出慈善理财主题产品。其中,业内率先推出慈善理财产品的为信银理财。信银理财于2021年10月起开始发行金睛象同富系列产品,均为私募发行,其具体情况如下表: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资料来源:中国理财网,金融监管研究院整理信银理财积极助力共同富裕,率先探索“慈善 金融”新模式,报告期内发布“温暖童行”慈善理财品牌,创新推出“温暖童行”慈善理财产品,联合公益基金会等共同推动慈善理财事业高质量发展。2.ESG理财近年来,随着绿色金融及ESG理念的深入人心,理财行业也积极布局ESG主题理财产品,一方面为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也显示理财公司在产品创新能力上的不断加强。据理财登披露数据,理财市场2023年上半年累计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67只,合计募集资金超 260 亿元。截至 2023 年 6 月末,ESG 主题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 1586 亿元,同比增长 51.29%。截至2023年8月29日,含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信银理财、光大理财等在内的18家理财公司存续公募ESG主题理财产品170只(仅统计标题明确含“ESG”),其中,开放式产品数量占比为58%,封闭式占比42%;按投资类型划分,固收类产品占比72%,混合类产品占比27%,权益类产品仅光大理财存续1只。可以看出,不少理财公司选择通过ESG理财产品实现权益资产投资。四、销售端

(一)理财公司积极拓展非母行代销渠道从2022年初开始,各家理财子纷纷调整战略,意识到如果仅依靠母行渠道,规模增长已呈现边际递减趋势。于是,在近一年半时间里,各家理财子加快对外输出,拉开了外部银行代销渠道争夺战的帷幕。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一方面,理财公司合作代销机构数量逐步上升。到2023年6月有417家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年初增加89家。2023年上半年,3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仅由母行代销,27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除母行代销外,还打通了其他银行的代销渠道。理财公司间代销渠道的数量差异逐渐拉开,渠道广布的兴银理财代销机构超过300家,信银理财代销机构也近100家,同时,贝莱德建信理财、高盛工银理财、上银理财目前还未见有除母行或中资行外的其他代销渠道。另一方面,与母行外代销机构数量逐步上升相对应,2023年上半年理财公司理财产品由母行代销金额占比进一步下降。2023Q2浦银理财、建信理财等理财公司母行代销规模较去年末减少超过20%。交银理财2023年6月末母行外代销产品余额6,057.48亿元,占比达到52.12%。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资料来源:各家调研收集(二)银行积极引入其他理财公司发行的优质产品从银行角度来看,理财子的渠道争夺战,是商业银行喜闻乐见的。毕竟全国有4000多家银行,却只有31张理财公司牌照,政策层面,对于未来没有获得理财牌照的商业银行,将不再允许新发理财产品;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中小银行,自营理财已经难以为继,只能通过代销的方式去销售理财产品。未来,银行会更加倾向于通过代销理财公司的产品来弥补自身产品体系的空白。随着理财规模越来越大,对于全国几千家银行来说,代销理财能源源不断地为银行增加服务费及代销收入,提升营收水平,银行何乐而不为。中信银行:截至2023年6月末,本行与12家理财公司达成代销合作,代销行外理财公司产品占比 12.41%,较上年末提升2.17个百分点。交通银行:2023年6月末,交通银行代销理财产品余额8082.82亿元。招商银行:2023上半年,代销理财收入25.33亿元。平安银行:2023上半年实现代理个人理财收入4.62亿元,同比增长9.0%。上海银行:2023上半年新上线7家、19个系列、86只他行理财子产品,他行理财子产品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84.08亿元,但受受资本市场波动等影响,理财、基金等代理收入有所减少;北京银行:理财产品在线支数超 100 支,代销他行理财产品规模超 350 亿元;(三)理财直销道阻且长由于直销渠道建设对客群规模、信息技术系统、人力物力等均有较高要求,加之直销投入产出比尚不明晰,因此大部分理财机构仍处于观望阶段。截至2023年6月末,15家理财公司开展了直销业务,其中6家理财公司推出自己的APP,上半年累计直销金额 0.11 万亿元。这个数据相比2022年全年的累计直销金额 0.26 万亿元,并没有明显增幅,理财公司直销渠道的建设道阻且长。业内最早试水直销APP的是信银理财。2021年5月,信银理财直销APP上线应用商城。直销APP支持客户绑定中信银行、百信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借记卡完成理财产品交易。此后,同为股份行理财公司的招银理财也推出直销APP,但目前仅限IOS系统使用。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针对目前功能建设相对完善的4个理财公司APP华夏理财、信银理财、青银理财、宁银理财,主要围绕功能设置、理财体验、运营数据三个维度展开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测评。测评结果显示几家理财公司各有千秋,各家理财APP突出优势总结如下:信银理财:从可以量化的运营数据看出,信银理财在主流应用商店的下载量、评分人数、评分遥遥领先,其中用户评分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反馈用户对APP的评价,在此维度中信理财平均用户评分4.45,远超其他平台。具体到功能设置、理财体验方面,信银理财的表现也较为优秀,其产品数量、丰富度位居前列,在持仓页面中针对理财产品持有人提供对应产品相关的投教内容解读。宁银理财:投教内容单独列出。青银理财:设有可直接交互的在线客服。华夏理财:业绩展示较为统一,产品多维度收益数据对比。五、投资端

(一)理财公司产品杠杆率据理财登发布的半年报统计,2023年6月末,理财产品杠杆率109.06%,较去年同期增加0.24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9月18日,25家理财公司公布了2023上半年理财业务报告。根据这些理财公司披露的业务报告,本文计算出理财公司产品杠杆率=期末穿透后资产持仓总金额/期末产品存续总金额,具体如下图。统计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故计算结果可能存在尾差。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数据来源:理财公司业务报告,金融监管研究院整理相比2022年底,理财公司产品杠杆率的格局出现了一些变化。由于理财公司股东及整体定位,部分合资理财公司更加偏好加杠杆,施罗德交银理财、汇华理财两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仍高居一二。杭银理财、恒丰理财、平安理财等相比2022年底,理财产品平均杠杆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排名跃升靠前。贝莱德建信理财杠杆降低较多,从2022年底的123.34%降低到2023Q2的109.69%,可能的原因是2023上半年贝莱德建信理财存续的杠杆相对较低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数量激增,使整体产品杠杆下降。农银理财、信银理财等理财公司产品平均杠杆稳步提升。而2023年2季度,浙商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杠杆率平均为104.56%,总体来说处于较低水平。(二)理财间接投资理财公司资产配置是通过“直接投资 间接投资”实现,而间接投资又主要通过资管产品实现。下表统计了2023Q2理财公司投资端的间接投资情况,穿透前指将资管产品算作资产,穿透后指不将资管产品算作资产,而是去看它的底层资产。由于私募基金及资管产品类资产可能存在杠杆运作或费用计提情况,故穿透后资产总额可能大于穿透前资产总额。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资料来源:理财公司业务报告,金融监管研究院整理,单位:亿元注:上述资产类别中,固定收益类资产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债券、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新增可投资资产、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包括股票与股权等;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包括金融衍生品、商品类资产与另类资产;资产管理产品类资产包括私募基金、资产管理产品、委外投资——协议委外;其他类资产包括公募基金、代客境外理财投资 QDII。由2023Q2业务报告数据可以计算出各家理财公司投资的资管产品占穿透前资产的比例,位居前三的分别是汇华理财91.60%、建信理财87.31%、华夏理财79.91%,此外,贝莱德建信理财、恒丰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平安理财、渤银理财、工银理财和农银理财也均超过50%,说明其大部分资产都是通过间接投资实现的。理财公司的间接投资底层倾向于投资哪类资产?不同理财公司业务报告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通过间接投资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占穿透前资管产品比例前三的是汇华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渤银理财,分别为122.48%、117.72%、113.85%。该比例超过100%的原因也好解释,即这些资管产品加了杠杆去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又因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直接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为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理财公司普遍通过委外投资模式开展间接投资。农银理财间接投资的更多是权益类资产,通过间接投资实现的权益资产配置金额达到1019.49亿元,占资管产品之的13.19%。目前理财公司对衍生品的投资还比较少,一是因为发行投资衍生品的产品需要理财公司有衍生品资质,二是衍生品本身较为复杂,很考验理财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而浙商银行嵌套主要通过资管计划来进行,其中嵌套资产主要为现金及银行存款、债券及非标债权类资产,其中,现金及银行存款穿透前规模130.83亿,占比8.25%;穿透后规模215.35亿元,占比13.55%;债券穿透前规模595.2亿元,占比37.54%,穿透后821.26亿元,占比51.68%;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穿透前规模11.49亿元,占比0.72%,穿透后规模90.6亿元,占比5.7%。(三)理财权益投资2023Q2,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仍以固收为主,投向权益类资产余额为0.90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3.25%。权益类资产投资金额相较2022Q2下降了400亿元,但由于理财整体规模缩水,其占比反而上升0.11%。目前,有工银理财、农银理财、浦银理财、恒丰理财、渤银理财和徽银理财尚未进行权益直投,权益投资全部通过间接投资实现。下表展示了2023Q2各理财公司穿透后权益投资占比,可以发现两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整体投资风格更加激进,这和中外合资理财公司的定位有关。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资料来源:理财公司业务报告,金融监管研究院整理进行权益投资的产品又分为公募和私募,监管规定银行理财子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未上市股权。因此,公募理财往往投资于股票、公募基金,方式有直投、资管产品间接投资、FOF等;私募理财则可能投向未上市股权。各理财公司的权益投资风格多种多样。以信银理财为例,2023Q2存续共2只公募权益类产品(需注意权益类产品是指权益投资超过80%的产品,此外混合类、固收类产品也会有部分权益投资)。一只是“信银理财百宝象股票优选周开1号理财产品”,通过一个基金公司资管计划“长安百宝象优选3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实现委外权益投资。另一只是“中信理财之睿赢精选权益周开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通过公募基金实现权益投资。(四)非标资产配置资管新规出台以后,非标投资下降已是大势所趋,从2021年中到2023年6月底,非标投资规模从3.75万亿到1.85万亿,非标占总投资资产比例由13.08%到6.68%,实现有序压降;除规则对投资非标有严格限制外,近年来房企出险、清理隐债、利率下行,在此背景下,优质非标资产逐渐稀缺。此外,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还面临一个投放渠道的问题。监管明确银行理财不具备直接发放贷款的资质,所以银行理财不能直接和融资方签订融资合同,都需要通过一个平台以“投资”的形式把资金放出去。除了股票债券ABS这些标准化产品外,银行理财开拓了类似金交所摘牌、理财直融工具、北金所的债权融资计划、银登中心信贷资产流转、收益权受让、明股实债名义上的股权投资、通过信托或基金专户等方式做资金投放。2018年委托贷款这种最便捷的投放渠道被禁止之后,部分国有大行也尝试过理财直接做资金投放,但是最终被银保监会叫停。据21世纪经济报,近期多家理财子公司接到监管窗口指导,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使用受到限制,不允许新增业务。随着存量非标资产陆续到期,机构配置非标的积极性也较不如前,转而投资标准化债券替代非标投资。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金融监管研究院整理具体到理财公司,2023Q2杭银理财、苏银理财非标配置比例相对较多,达到16.81%、11.77%,其他理财公司非标占比不超过10%。
发行理财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条件
资料来源:理财公司业务报告,金融监管研究院整理而浙商银行穿透前非标债权类资产投资规模11.49亿元,穿透后投资90.6亿元,穿透后占比为5.7%。

文章来源:法询资管研究,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