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2023年湖北省及湖北省城投面面观


"主要内容
1、区域经济方面,湖北省经济体量处全国中上游且增速名列前茅,近年积极布局新能源、信息技术产业。2023年前三季度湖北省GDP总量位居全国第7位,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近年湖北各地市积极引进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其中以宜昌、荆门以主的宜荆荆城市群凭借磷矿、石化等禀赋优势,近年重点突破动力电池及上下游产业链;而以武汉“光谷”和黄石为代表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近年发展迅速。但受到新能源汽车冲击等因素影响,武汉、襄阳等地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2、财政方面,湖北省财政增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债务水平在全国居中,宜昌、黄石等地级市财政收入增速表现突出。2023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公共财政收入位居全国第12,同比增长8.3%,延续增长趋势,但不及全国平均增速8.9%。分区域看,凭借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聚链发展带来的增量税收贡献等,宜昌公共财政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达到23.3%,总量超过襄阳;此外黄石、十堰等地公共财政收入增速亦较快;襄阳债务率有所上升,黄石债务水平仍较高,需关注个别地区未来债务化解的成效。
3、城投主体方面,湖北区域新增发债主体主要系优质区域的区县平台以及部分地市新整合平台。截至2023年底,湖北省约150余家发债城投,其中2023年首次进入债券市场发行的城投主体新增9家。新增发债主体外评以AA 为主,主要分布于武汉市下辖洪山区、江汉区、江夏区以及功能区武汉新区,其次为黄石市、十堰市、咸宁市以平台整合等方式新设平台;发债利差看,武汉市新增区级平台的利差低至150BP左右,市级新整合主体的利差亦表现较好,反映出资产荒背景下,该等主体的市场认可度较高。
4、城投债发行端,湖北省资金吸附能力保持强劲,城投债发行量稳步提升,信用利差持续下行,部分地级市发行放量带来净融资增加。2023年湖北省城投债发行量达到3200余亿,同比增长17%,净融资额近900亿元,其发行量及净融资额在中部五省排名前列,近一年来城投债信用利差中枢下行,新债发行增设交叉保护的现象大幅减少,债券加担保比例亦出现一定下降。具体到各地市则出现一定区域分化,其中武汉发行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市,净融资额维持高位;同时黄石、襄阳等地发行放量带动净融资增加;黄冈、鄂州等地发债量小且净融资为负。
5、2024-2025年湖北省存量城投债迎来到期高峰,部分地市及区县的集中到期压力较大。截至2023年底[2],湖北省存量城投债余额约7,700亿元,其中2024-2025年到期占比分别为34%、31%。分区域看,黄石市到期压力最大,其存量城投债中2024-2025年到期占比分别为54%、39%;同时2025年随州、黄冈、荆门、十堰等地存量债券到期占比亦接近或超过50%。此外,未来2年部分区县的城投债集中到期压力较大,如大冶、宜都、老河口、荆门高新区、咸宁高新区等,未来对区域债务规模大或债务率高的区县,其到期压力亦值得关注。
6、湖北区域城投平台正在加大市场化转型,通过聚集区域优势资源向综合性产投平台转型或成为主流转型方向。随着监管政策收紧以及城投谋求长远发展的内在驱动,近期湖北省多地市正积极探索市场化转型路径。湖北省内多地临靠长江,具有矿山、砂石、长江收费大桥等区域特色资源,且多数地市核心平台已涉足较多市场化业务,如襄阳、宜昌、荆州、黄石等地主平台市场化业务收入占比均已超50%,大多以工程施工、砂石销售、公交水务、路桥收费等具有区域专营优势的业务为主,部分业务现金流表现稳定。预计未来大部分地市的核心平台将优先借助内部现有优质资源来打造拥有多元化业务的综合性产投平台,继而以新主体作为加大市场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转型之后的产投平台,其自身业务经营竞争力、盈利能力、现金流创造能力以及获取政府资源的能力等将成为主要信用关注点。"
1、经济与财政 
 
                        1.1产业发展及经济表现
2023年以来湖北经济体量继续居全国中上游,经济增长同比放缓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湖北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深度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2023年4月湖北省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对实施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建设行动提出明确目标。其中,武汉都市圈以武鄂黄黄(武汉、鄂州、黄冈、黄石)为核心,将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襄阳都市圈(襄阳、随州、十堰、神农架)着眼增强都市圈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建设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宜荆荆都市圈(宜昌、荆门、荆州)则强化面向渝东、湘西、鄂西北的区域辐射势能。作为国家提高中部区域经济增长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在全国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湖北GDP总量均位列全国第7名,略高于福建及湖南。而受外部环境和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影响,湖北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2023年前三季度增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从总量上看,省会武汉仍一家独大,对湖北省经济贡献超过1/3,其余地级市呈明显阶梯状分布。襄阳、宜昌作为“两翼”龙头,GDP均超过5,000亿元。由于产业基础及经济结构差异,2022年以来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仍集中于传统燃油车产业链企业,受到新能源汽车的冲击,武汉、襄阳等地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而近年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宜昌、荆门等地,经济增长动能相对充沛。
湖北省工业基础较好,形成了汽车、冶金、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工业体系,同时光通信、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近年加快发展,集群优势渐。2021年10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51020”现代产业集群,即着力打造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巩固提升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其中,汽车产业为湖北省链条最完整、集群最突出的支柱产业,发挥着工业经济“压舱石”的作用。2022年,湖北省汽车产量189.6万辆,营业收入6,922.9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12.9%。“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3个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之一。而以武汉“光谷”为代表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和以黄石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近年发展迅速,武汉聚集了一大批光通信、半导体、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等领域的优秀企业,包括烽火通信、锐科激光、华灿光电、长江存储、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小米、金山、科大讯飞、中科创达、中国电子等多家高新企业亦在武汉设区域总部;黄石电子产业集群拥有闻泰科技、欣兴电子、沪电股份等龙头企业入驻。

汽车产业“大象转身”,武汉、宜昌、荆门、襄阳等地引领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发展。湖北是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老牌代表企业有东风汽车、神龙汽车、上汽通用、三环汽车等,但该等优势在如今更喜“轻装上阵”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束缚”。面对冲击,湖北省加快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力争到2024年,实现湖北全省汽车产业产值跨越万亿台阶,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与此相对应的产业布局,即发挥东风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以“一谷”(“中国车谷”)为核心、“一廊”(“汉孝随襄十”汽车走廊)为支撑、“多点”(“宜荆黄黄”)协同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其中武汉、襄阳、十堰的整车优势突出,除东风汽车基地群外,亦有比亚迪在湖北的整车、电池产业基地分布,规划产值近500亿元,但尚需一定培育期,而位于十堰的总投资120亿元的远景动力项目一期已投产,预计2023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以宜昌以主的宜荆荆城市群凭借磷矿、石化等禀赋优势,近年重点突破动力电池及上下游产业链,其中宁德时代在宜昌总投资320亿元的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已初具规模、以亿纬锂能为核心的荆门高新区已成为华中区域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除此以为,该等局域聚集了天赐材料、新洋丰、格林美、云图控股、新宙邦、恩捷材料等一大批产业链企业,行业聚集效应显现。

1.2 地方财力及债务率
2023年以来湖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放缓,财政自给率进一步上升。2022年湖北综合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为9,159.87亿元,总量居全国第12位,较上年下降3位,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80.73亿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可比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2,411.25亿元,可比增长5.4%,税收收入占比下降至73.50%,财政自给率仅为38.03%,处于较低水平。2023年前三季度湖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03亿元,同比增长8.3%,延续增长趋势,但增速不及全国同期8.9%水平,财政自给率则上升至42.50%。

湖北省各地级市财政实力分化,省会集聚效应明显、但增速放缓,宜昌、黄石、十堰等地增量表现突出,荆州等地级市对土地财政依赖性较高。2023年1-9月武汉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8.54亿元,占湖北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44%,但名义增量大幅下降。襄阳、宜昌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0亿元左右,但2023年1-9月,宜昌市凭借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聚链发展带来的增量税收贡献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名义增速达23.3%,位居湖北地级市第一位,总量超过襄阳并拉开一定距离。此外,黄石、十堰等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名义增速亦超过20%,其中十堰主要系下辖房县、丹江口等县市循环经济、食品行业发展向好,贡献较多税源;孝感、黄冈、荆州、荆门、鄂州、恩施等地增速超过15%。财政自给率方面,仅武汉、鄂州超过50%,荆州、十堰、黄冈、恩施财政自给率出现下降,且绝对数较低,其中黄冈仅25%、恩施仅18%。从2022年各地政府性基金收入变动看,受房地产和土地市场持续低迷等影响,湖北各地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跌幅,其中武汉、鄂州位置相邻,二者土地市场存在一定联动效应,并在2022年均出现较大降幅。此外,襄阳、荆州、黄冈等地降幅超过30%,且未来整体预期仍不乐观。

湖北省债务规模及债务率在全国排名中部靠前,同其财力基本匹配,债务压力尚可,其中襄阳、黄石债务水平相对较高。2022年末湖北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3,900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中位居第9,政府债务率为222%,位居第7位,同其地方综合财力(全国排名第9位)基本匹配,债务压力尚可。分区域看,省会集中度依旧较高,武汉市2022年政府债务余额为6,490亿元,占湖北全省的比重为47%。剩余11个地级市中,襄阳、宜昌的债务规模最大,2022年广义债务规模(城投有息债务 政府直接债务余额)均超过2,500亿元,此外黄石债务规模突破2,000亿元;荆州、孝感、黄冈、十堰、荆门在1,500亿元上下浮动。从政府债务率来看,各地级市债务率最高的襄阳、鄂州、武汉及宜昌分别为185%、184%、159%和123%,该等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尚可,整体债务压力适中。近年黄石积极承接武汉的产业转移及配套,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好,地方财力表现突出,对当地债务化解有一定带动作用。


2、城投盘点
 
2.1 新增城投梳理
湖北省新增城投发债主体数居全国中游水平。2023年湖北省新进入债券市场发债的城投主体新增9家,和全国其他省份对比,相较处于第一梯队的发债大省江苏、浙江等省份,湖北省新进入市场发债的城投主体数处于中游水平,次于中部六省中的安徽。

新增城投发债主体主要系优质区域的区县平台及部分地市新设平台。从区域分布上,武汉市辖区最多共4家,分别分布于洪山区、江汉区、江夏区、武汉新区;其次,黄石市、十堰市、咸宁市近年通过1 1整合、架壳等方式新设平台逐渐进入债券市场,其中黄石市的东楚集团主要系合并原市级发债平台黄石众邦住投和黄石交投,2023年以来东楚集团全年累计发行债券11支,系当年发债最积极的新增主体;此外,咸宁市咸安区、宜昌市下辖的当阳市分别新增1家,二者均系区域内核心城投。从外评主体级别看,新增主体以AA 为主,其中武汉市辖区平台多数市场认可度很高,发债利差低;其次为地级市核心平台,发债利差亦表现较好。债券发行利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资产荒背景下,省会等优质区域的下沉市场以及非省会地市的次优主体亦逐步受到市场青睐。

2.2 存量城投分布
存量发债城投分布上,湖北省会武汉市的主体数最多,经济财力排名靠后的地市主体家数最少;其次,经济财力处中间梯队的部分地市发债主体数较多,预计随着外部环境变化,未来发债主体数或呈减少趋势。截至2023年底,湖北省存量发债城投150余家,从主体层级看,省级平台经过2021年底省属国有企业分类重组之后,近年发债集中于交投、联投、文旅投、长江产投4家;市级平台和区县平台家数分别为63家、70家,区县城投数量略高于市级,表明近年来湖北省内整体融资环境良好,市场下沉较快,区县城投发债亦能吸引资金方认可。从区域分布看,省会武汉市占据主体数最多,市级及下辖区级平台合计达到30家;宜昌区域市级加区县城投主体数合计位列第二,主要系下辖区县城投数多达10余家,明显高于其他非省会地市;而经济财力排名靠后的鄂州市、随州市、恩施州以及3个省管县发债城投数较少,发债多数集中在区域内核心平台1家。仅从市级平台数量对比看,黄石和荆门两地近年来市级平台整合动作频繁且发债积极,市级平台发债主体数分别达到9家和8家,其他多数地级市在5家及以下。预计未来随着融资政策收紧叠加平台整合完成后集团内部管控加强,部分发债主体数量多的区域为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或呈现压降趋势,部分子公司主体融资权限上移至集团本部,子公司存续债由融资能力更强的母公司接续,从而达到集团整体降本增效的目标。

湖北省AAA主体集中在省级及省会武汉,非省会区域多数地市经过平台整合后核心主体获AA 级别并逐渐进入债券市场发债。从2023年已披露评级的127家主体看,湖北省内AAA主体集中在省级和省会市级平台,同时襄阳市最大的市级平台汉江国投除获得东方金证AAA评级之外,2023年亦获得中诚信将其主体级别调升至AAA。AA 主体集中在武汉市及下辖区级以及襄阳、宜昌2个副中心城市,同时近年来黄石、荆门、十堰、咸宁等地市通过整合做大做强的AA 平台逐步进入债券市场发债并获得投资者认可,目前13个地级市中仅处于末位梯队的鄂州、随州、恩施暂无AA 主体发债。除此之外,湖北省还有大量AA主体,部分区域的AA主体发债利差低、市场认可度高。


3、债市表现
 
3.1 发行与净融资
湖北区域整体信用环境良好,在借新还旧需求驱动下,2023年湖北省城投债发行量稳步上升,债务滚续能力保持强劲。2023年(数据截止12月21日)湖北省城投债发行总量达到3200多亿,同比增长17%,净融资额接近900亿元,其发行量及净融资额在全国排名保持中上游位置,并在中部五省中排名仅次于河南。从发行主体看,市级平台仍为湖北省发债主力。2023年湖北区域共发行404支债,其中45家市级平台合计发行261支,发行额占全省总量的比重达60%,省级平台虽然主体数量少,但其单一主体发债额度高,2023年5家省级平台合计发债规模占比为21%。

2023年省会武汉保持强资金吸纳能力,发行量显著高于其他地级市,净融资额维持高位;黄石、襄阳等地亦因发行放量带动净融资增加;黄冈、鄂州等地发债量小且出现净融资为负。武汉作为省会,其城投债发行规模及净融资额仍遥遥领先,2023年发行量达到1,223亿元,同比增长16%,净融资额超过上年达到354亿元。非省会地级市的城投债发行则呈现明显分化,其中黄石发行量在上年高基数情况下2023年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发行规模达440亿元,同比增速56%,其发行量及净融资额在非省会城市中继续位列第一;襄阳市发行量增速亦超过50%,其发行量和净融资额仅次于黄石;此外荆州、十堰、咸宁三地发行规模亦快速增长,但由于借新还旧需求,荆州、咸宁的净融资表现并不突出,宜昌、十堰由于到期量少,二者净融资规模并列第三;鄂州、黄冈等地城投债发行少且净融资呈现净流出态势。

2023年以来随着政策及市场变化,湖北区域城投平台发债外加担保以及增设交叉保护等特殊条款的现象呈现下降,或反映出市场对湖北区域城投债的认可度提升。发债担保方面,整体上近年湖北省平台发债增加担保措施的比例不高,2023年担保比例略有下降至15.5%(2023年之前担保比例约17%)。发债加担保常见于一般企业债品种,2023年该品种发债担保比例为84%,基本与上年持平,此类品种发债主体主要集中在区县平台,担保方大多为专业担保公司;而私募债的担保比例下降,2023年为21%,同比降低5个百分点。此外,湖北省城投债发行设置交叉保护等特殊条款的现象较为常见,过往主要集中于存量债务规模大且资产负债率高、资质偏弱的发债主体,2022年设置特殊条款的比例为73%,其中增设交叉保护条款的比例为18%,但2023年新债发行中设置交叉保护等特殊条款的比例显著下降,404支新债中61%设置了特殊条款,其中增设交叉保护条款的比例仅6%。
3.2 信用利差分析
近一年来湖北省城投债信用利差呈波动下降趋势,利差中枢在中部省份持续表现较优。从二级市场信用利差走势看,近一年来湖北城投债信用利差走势与全国保持一致。2023年初理财净值影响逐步减弱,全国城投债利差由高点逐步回落,但5月底至7月21日期间出现小幅走扩;7月21日中央政治局提出“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政策催化下市场信心提振,叠加资产荒背景下城投债供给预期减少出现一级市场抢高倍数认购发行利率下行亦带动二级市场利差加速收窄。横向对比看,湖北省因其较强的经济财政实力、良好的区域信用环境等,湖北城投债信用利差中枢在中部省份中持续表现较优,仅次于安徽。

分区域看,各地信用利差受区域经济财力及债务压力等因素影响差异较大,但走势趋同尤其是近期利差持续收缩下各地差异显著减小,未来信用利差进一步压缩的空间有限。2023年初湖北各地信用利差回落之后,2月至7月21日(一揽子化债落地)期间基本维持相对稳定,横向对比看,武汉作为省会利差表现一枝独秀,襄阳市因其经济实力强,信用利差亦显著低于其他非省会地级市,而黄石因区域债务压力偏大叠加发债主体多且部分资质下沉,区域利差中枢维持第一高位。7月21日以来受外部环境变化,高收益城投债受市场抢配,黄石及其他利差偏高的地级市均出现利差中枢大幅下降,近期黄石市较武汉市利差中枢仅高出54BP,而年初高点二者差异约200BP。


4、未来展望
 
4.1 城投债务压力
整体上湖北省城投债务管控效果较好,融资结构较为合理;2023年部分短期债务压力较大的区域,其融资能力仍保持强劲,债务滚续平稳渡过。从存量有息债务规模看,截至2023年9月末,湖北城投有息债务规模约2.6万亿元,其中武汉市及省级平台有息债务规模合计占全省的比重约61%;非省会地级市中,襄阳、宜昌、黄石的有息债务较大,依次为1,850亿元、1,640亿元、1,553亿元,其次为荆州和荆门,分别为1,205亿元、941亿元;十堰、黄冈、孝感、咸宁的有息债务规模位于500-650亿元区间;随州、鄂州和恩施州的规模较小。融资结构看,黄石、十堰、孝感对债券市场融资渠道较为依赖,2023年9月末三地城投债余额占其区域总债务的比重均在50%左右。期限结构看,除黄石市短期债务占比较高(2022年末为32%),其余多数地级市短期债务占比低。对于短期债务压力相对突出的黄石市,2022年以来其核心发债主体黄石城发的非标债务压降较明显,2022年末公司长期应付款余额(含一年内到期数)较2021年末减少31%;结合2023年以来黄石市城投债发行放量、净融资增加等维度观察,黄石市应对2023年到期债务整体平顺,预计随着地方政府对债务管控程度持续加强,未来仍有较大空间应对债务到期压力。

2024-2025年湖北省将再次迎来城投债到期高峰,其中2024年峰值最大,考虑湖北省整体债务滚续能力强且政策允许城投债借新还旧,预计整体债务风险可控,但部分地市及区县未来2年集中到期压力较大。截至2023年底(数据截止12月21日),湖北省存量城投债余额约7,700亿元,2026年之前到期占比84%,其中2024年、2025年、2026年将分别到期2,641亿元、2,393亿元、1,462亿元;未来2年全省城投债到期规模较为集中。分区域看,黄石市到期压力最大,其总量772亿元存量城投债中,54%将于未来一年内到期,其次39%将于2025年到期。此外,随州、黄冈、荆门、十堰将于2025年迎来偿债高峰,存量债券到期占比分别为71%、50%、49%、47%,而省级和武汉市级虽然城投债规模最大,但未来几年到期分布相对均衡。此外,未来2年部分区县的城投债集中到期压力较大,如大冶、宜都、老河口、荆门高新区、咸宁高新区等,其中大冶市的区域债务规模位于湖北区县前列、宜都市的地方广义债务率在湖北区县中排名靠前,对于部分区域债务规模大或债务率高的区县,未来2年其城投债集中到期压力亦值得关注。

4.2 平台转型趋势
未来湖北各地城投平台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向市场化转型将成为主流趋势,预计大部分地市将优先聚集区域内优质资源向综合性产投平台方向转型。随着湖北省各地平台整合逐渐落下帷幕,叠加近期城投相关的系列监管政策收紧、以及城投自身谋求长远发展的内在驱动之下,湖北区域城投平台正在加大市场化转型力度。作为中部经济强省,湖北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且省内多地临靠长江,具有矿山、砂石、长江收费大桥等区域优质资源,可为平台转型发展提供较好的业务/资产支撑。据统计梳理,湖北省内各地市的核心市级城投多数已涉足大量市场化业务,如襄阳、宜昌、荆州、黄石等地的主平台市场化业务收入占比均已超过50%,且大多以工程施工、砂石销售、公交水务、路桥收费等具备区域专营优势的业务为主,部分市场化业务的现金流表现较好,如砂石销售、路桥收费等。此类核心城投可控资源丰富,借助集团内部现有优质资源打造拥有多元化业务的产投平台或成为各地平台转型的优选方式,继而以新主体作为未来加大市场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此外,部分区域定位国有资产运营的国资平台、以文旅服务为主的文旅投等单一功能性平台,因其天然带有市场化基因而具备一定的转型先发优势,不过受限于资产质量或业务单一,其抗风险能力或不及前述所言的综合性产投平台。对于市场化转型之后的产业类主体,未来若进入债券市场发债,其平台自身业务的经营竞争力、盈利能力以及现金流创造能力将成为主要信用关注点,同时作为地方重要国企之一,其获取政府资源的能力依然将列为重要关注点之一。

此外,随着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转向运营阶段,和地方产业结合较紧密的园区平台具备更为有利的外部转型条件。据统计,湖北省目前共有23个国家级开发区(详见下表)、80个省级开发区(其中宜昌12个、黄冈10个、襄阳9个、恩施8个、荆州6个、十堰6个、咸宁5个),各地市大部分产业聚集在此类开发区,伴随开发区从建设期向运营期的发展,园区内的平台亦逐步向产业主体过渡,尤其是成立时间较早的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产业培育相对成熟,从以承担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业拓展市场化业务更具外部条件,未来此类园区平台转变成综合性园区运营服务商将是较好的转型方向,一方面在管理园区物业租售的同时向园区内中小企业提供金融、财务、信息技术等配套服务,另一方面亦可借助园区内产业资源优势提前介入拟上市企业开展股权类投资业务,如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两大平台湖北科投和武汉高科,二者借助区域内雄厚的产业资源已开展大量市场化业务并取得良好成效。不过由于各地市开发区环境和产业培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开发区产业聚集效益不佳,转型后园区平台自身经营及盈利能力值得关注。
[1] 数据截止2023年12月21日。作者 I 刘惠琼 蒋晗 邱丽部门 I 中证鹏元 工商企业评级部关注公众号向后台留言可获得更多报告转载请标明出处
欢迎关注#中证鹏元评级#视频号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中证鹏元评级)为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鹏元)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中证鹏元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发布的原创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通过合理分析得出结论,结论不受其它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报告中观点仅是相关研究人员根据相关公开资料作出的分析和判断,并不代表公司观点。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主要内容

1、区域经济方面,湖北省经济体量处全国中上游且增速名列前茅,近年积极布局新能源、信息技术产业。2023年前三季度湖北省GDP总量位居全国第7位,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近年湖北各地市积极引进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其中以宜昌、荆门以主的宜荆荆城市群凭借磷矿、石化等禀赋优势,近年重点突破动力电池及上下游产业链;而以武汉“光谷”和黄石为代表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近年发展迅速。但受到新能源汽车冲击等因素影响,武汉、襄阳等地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2、财政方面,湖北省财政增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债务水平在全国居中,宜昌、黄石等地级市财政收入增速表现突出。2023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公共财政收入位居全国第12,同比增长8.3%,延续增长趋势,但不及全国平均增速8.9%。分区域看,凭借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聚链发展带来的增量税收贡献等,宜昌公共财政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达到23.3%,总量超过襄阳;此外黄石、十堰等地公共财政收入增速亦较快;襄阳债务率有所上升,黄石债务水平仍较高,需关注个别地区未来债务化解的成效。

3、城投主体方面,湖北区域新增发债主体主要系优质区域的区县平台以及部分地市新整合平台。截至2023年底,湖北省约150余家发债城投,其中2023年首次进入债券市场发行的城投主体新增9家。新增发债主体外评以AA 为主,主要分布于武汉市下辖洪山区、江汉区、江夏区以及功能区武汉新区,其次为黄石市、十堰市、咸宁市以平台整合等方式新设平台;发债利差看,武汉市新增区级平台的利差低至150BP左右,市级新整合主体的利差亦表现较好,反映出资产荒背景下,该等主体的市场认可度较高。

4、城投债发行端,湖北省资金吸附能力保持强劲,城投债发行量稳步提升,信用利差持续下行,部分地级市发行放量带来净融资增加。2023年湖北省城投债发行量达到3200余亿,同比增长17%,净融资额近900亿元,其发行量及净融资额在中部五省排名前列,近一年来城投债信用利差中枢下行,新债发行增设交叉保护的现象大幅减少,债券加担保比例亦出现一定下降。具体到各地市则出现一定区域分化,其中武汉发行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市,净融资额维持高位;同时黄石、襄阳等地发行放量带动净融资增加;黄冈、鄂州等地发债量小且净融资为负。

5、2024-2025年湖北省存量城投债迎来到期高峰,部分地市及区县的集中到期压力较大。截至2023年底[2],湖北省存量城投债余额约7,700亿元,其中2024-2025年到期占比分别为34%、31%。分区域看,黄石市到期压力最大,其存量城投债中2024-2025年到期占比分别为54%、39%;同时2025年随州、黄冈、荆门、十堰等地存量债券到期占比亦接近或超过50%。此外,未来2年部分区县的城投债集中到期压力较大,如大冶、宜都、老河口、荆门高新区、咸宁高新区等,未来对区域债务规模大或债务率高的区县,其到期压力亦值得关注。

6、湖北区域城投平台正在加大市场化转型,通过聚集区域优势资源向综合性产投平台转型或成为主流转型方向。随着监管政策收紧以及城投谋求长远发展的内在驱动,近期湖北省多地市正积极探索市场化转型路径。湖北省内多地临靠长江,具有矿山、砂石、长江收费大桥等区域特色资源,且多数地市核心平台已涉足较多市场化业务,如襄阳、宜昌、荆州、黄石等地主平台市场化业务收入占比均已超50%,大多以工程施工、砂石销售、公交水务、路桥收费等具有区域专营优势的业务为主,部分业务现金流表现稳定。预计未来大部分地市的核心平台将优先借助内部现有优质资源来打造拥有多元化业务的综合性产投平台,继而以新主体作为加大市场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转型之后的产投平台,其自身业务经营竞争力、盈利能力、现金流创造能力以及获取政府资源的能力等将成为主要信用关注点。"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1、经济与财政 

 

                        1.1产业发展及经济表现

2023年以来湖北经济体量继续居全国中上游,经济增长同比放缓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湖北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深度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2023年4月湖北省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对实施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建设行动提出明确目标。其中,武汉都市圈以武鄂黄黄(武汉、鄂州、黄冈、黄石)为核心,将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襄阳都市圈(襄阳、随州、十堰、神农架)着眼增强都市圈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建设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宜荆荆都市圈(宜昌、荆门、荆州)则强化面向渝东、湘西、鄂西北的区域辐射势能。作为国家提高中部区域经济增长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在全国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湖北GDP总量均位列全国第7名,略高于福建及湖南。而受外部环境和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影响,湖北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2023年前三季度增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从总量上看,省会武汉仍一家独大,对湖北省经济贡献超过1/3,其余地级市呈明显阶梯状分布。襄阳、宜昌作为“两翼”龙头,GDP均超过5,000亿元。由于产业基础及经济结构差异,2022年以来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仍集中于传统燃油车产业链企业,受到新能源汽车的冲击,武汉、襄阳等地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而近年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宜昌、荆门等地,经济增长动能相对充沛。

湖北省工业基础较好,形成了汽车、冶金、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工业体系,同时光通信、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近年加快发展,集群优势渐。2021年10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51020”现代产业集群,即着力打造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巩固提升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其中,汽车产业为湖北省链条最完整、集群最突出的支柱产业,发挥着工业经济“压舱石”的作用。2022年,湖北省汽车产量189.6万辆,营业收入6,922.9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12.9%。“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3个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之一。而以武汉“光谷”为代表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和以黄石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近年发展迅速,武汉聚集了一大批光通信、半导体、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等领域的优秀企业,包括烽火通信、锐科激光、华灿光电、长江存储、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小米、金山、科大讯飞、中科创达、中国电子等多家高新企业亦在武汉设区域总部;黄石电子产业集群拥有闻泰科技、欣兴电子、沪电股份等龙头企业入驻。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汽车产业“大象转身”,武汉、宜昌、荆门、襄阳等地引领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发展。湖北是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老牌代表企业有东风汽车、神龙汽车、上汽通用、三环汽车等,但该等优势在如今更喜“轻装上阵”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束缚”。面对冲击,湖北省加快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力争到2024年,实现湖北全省汽车产业产值跨越万亿台阶,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与此相对应的产业布局,即发挥东风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以“一谷”(“中国车谷”)为核心、“一廊”(“汉孝随襄十”汽车走廊)为支撑、“多点”(“宜荆黄黄”)协同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其中武汉、襄阳、十堰的整车优势突出,除东风汽车基地群外,亦有比亚迪在湖北的整车、电池产业基地分布,规划产值近500亿元,但尚需一定培育期,而位于十堰的总投资120亿元的远景动力项目一期已投产,预计2023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以宜昌以主的宜荆荆城市群凭借磷矿、石化等禀赋优势,近年重点突破动力电池及上下游产业链,其中宁德时代在宜昌总投资320亿元的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已初具规模、以亿纬锂能为核心的荆门高新区已成为华中区域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除此以为,该等局域聚集了天赐材料、新洋丰、格林美、云图控股、新宙邦、恩捷材料等一大批产业链企业,行业聚集效应显现。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1.2 地方财力及债务率

2023年以来湖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放缓,财政自给率进一步上升。2022年湖北综合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为9,159.87亿元,总量居全国第12位,较上年下降3位,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80.73亿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可比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2,411.25亿元,可比增长5.4%,税收收入占比下降至73.50%,财政自给率仅为38.03%,处于较低水平。2023年前三季度湖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03亿元,同比增长8.3%,延续增长趋势,但增速不及全国同期8.9%水平,财政自给率则上升至42.50%。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湖北省各地级市财政实力分化,省会集聚效应明显、但增速放缓,宜昌、黄石、十堰等地增量表现突出,荆州等地级市对土地财政依赖性较高。2023年1-9月武汉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8.54亿元,占湖北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44%,但名义增量大幅下降。襄阳、宜昌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0亿元左右,但2023年1-9月,宜昌市凭借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聚链发展带来的增量税收贡献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名义增速达23.3%,位居湖北地级市第一位,总量超过襄阳并拉开一定距离。此外,黄石、十堰等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名义增速亦超过20%,其中十堰主要系下辖房县、丹江口等县市循环经济、食品行业发展向好,贡献较多税源;孝感、黄冈、荆州、荆门、鄂州、恩施等地增速超过15%。财政自给率方面,仅武汉、鄂州超过50%,荆州、十堰、黄冈、恩施财政自给率出现下降,且绝对数较低,其中黄冈仅25%、恩施仅18%。从2022年各地政府性基金收入变动看,受房地产和土地市场持续低迷等影响,湖北各地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跌幅,其中武汉、鄂州位置相邻,二者土地市场存在一定联动效应,并在2022年均出现较大降幅。此外,襄阳、荆州、黄冈等地降幅超过30%,且未来整体预期仍不乐观。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湖北省债务规模及债务率在全国排名中部靠前,同其财力基本匹配,债务压力尚可,其中襄阳、黄石债务水平相对较高。2022年末湖北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3,900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中位居第9,政府债务率为222%,位居第7位,同其地方综合财力(全国排名第9位)基本匹配,债务压力尚可。分区域看,省会集中度依旧较高,武汉市2022年政府债务余额为6,490亿元,占湖北全省的比重为47%。剩余11个地级市中,襄阳、宜昌的债务规模最大,2022年广义债务规模(城投有息债务 政府直接债务余额)均超过2,500亿元,此外黄石债务规模突破2,000亿元;荆州、孝感、黄冈、十堰、荆门在1,500亿元上下浮动。从政府债务率来看,各地级市债务率最高的襄阳、鄂州、武汉及宜昌分别为185%、184%、159%和123%,该等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尚可,整体债务压力适中。近年黄石积极承接武汉的产业转移及配套,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好,地方财力表现突出,对当地债务化解有一定带动作用。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2、城投盘点

 

2.1 新增城投梳理

湖北省新增城投发债主体数居全国中游水平。2023年湖北省新进入债券市场发债的城投主体新增9家,和全国其他省份对比,相较处于第一梯队的发债大省江苏、浙江等省份,湖北省新进入市场发债的城投主体数处于中游水平,次于中部六省中的安徽。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新增城投发债主体主要系优质区域的区县平台及部分地市新设平台。从区域分布上,武汉市辖区最多共4家,分别分布于洪山区、江汉区、江夏区、武汉新区;其次,黄石市、十堰市、咸宁市近年通过1 1整合、架壳等方式新设平台逐渐进入债券市场,其中黄石市的东楚集团主要系合并原市级发债平台黄石众邦住投和黄石交投,2023年以来东楚集团全年累计发行债券11支,系当年发债最积极的新增主体;此外,咸宁市咸安区、宜昌市下辖的当阳市分别新增1家,二者均系区域内核心城投。从外评主体级别看,新增主体以AA 为主,其中武汉市辖区平台多数市场认可度很高,发债利差低;其次为地级市核心平台,发债利差亦表现较好。债券发行利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资产荒背景下,省会等优质区域的下沉市场以及非省会地市的次优主体亦逐步受到市场青睐。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2.2 存量城投分布

存量发债城投分布上,湖北省会武汉市的主体数最多,经济财力排名靠后的地市主体家数最少;其次,经济财力处中间梯队的部分地市发债主体数较多,预计随着外部环境变化,未来发债主体数或呈减少趋势。截至2023年底,湖北省存量发债城投150余家,从主体层级看,省级平台经过2021年底省属国有企业分类重组之后,近年发债集中于交投、联投、文旅投、长江产投4家;市级平台和区县平台家数分别为63家、70家,区县城投数量略高于市级,表明近年来湖北省内整体融资环境良好,市场下沉较快,区县城投发债亦能吸引资金方认可。从区域分布看,省会武汉市占据主体数最多,市级及下辖区级平台合计达到30家;宜昌区域市级加区县城投主体数合计位列第二,主要系下辖区县城投数多达10余家,明显高于其他非省会地市;而经济财力排名靠后的鄂州市、随州市、恩施州以及3个省管县发债城投数较少,发债多数集中在区域内核心平台1家。仅从市级平台数量对比看,黄石和荆门两地近年来市级平台整合动作频繁且发债积极,市级平台发债主体数分别达到9家和8家,其他多数地级市在5家及以下。预计未来随着融资政策收紧叠加平台整合完成后集团内部管控加强,部分发债主体数量多的区域为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或呈现压降趋势,部分子公司主体融资权限上移至集团本部,子公司存续债由融资能力更强的母公司接续,从而达到集团整体降本增效的目标。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湖北省AAA主体集中在省级及省会武汉,非省会区域多数地市经过平台整合后核心主体获AA 级别并逐渐进入债券市场发债。从2023年已披露评级的127家主体看,湖北省内AAA主体集中在省级和省会市级平台,同时襄阳市最大的市级平台汉江国投除获得东方金证AAA评级之外,2023年亦获得中诚信将其主体级别调升至AAA。AA 主体集中在武汉市及下辖区级以及襄阳、宜昌2个副中心城市,同时近年来黄石、荆门、十堰、咸宁等地市通过整合做大做强的AA 平台逐步进入债券市场发债并获得投资者认可,目前13个地级市中仅处于末位梯队的鄂州、随州、恩施暂无AA 主体发债。除此之外,湖北省还有大量AA主体,部分区域的AA主体发债利差低、市场认可度高。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3、债市表现

 

3.1 发行与净融资

湖北区域整体信用环境良好,在借新还旧需求驱动下,2023年湖北省城投债发行量稳步上升,债务滚续能力保持强劲。2023年(数据截止12月21日)湖北省城投债发行总量达到3200多亿,同比增长17%,净融资额接近900亿元,其发行量及净融资额在全国排名保持中上游位置,并在中部五省中排名仅次于河南。从发行主体看,市级平台仍为湖北省发债主力。2023年湖北区域共发行404支债,其中45家市级平台合计发行261支,发行额占全省总量的比重达60%,省级平台虽然主体数量少,但其单一主体发债额度高,2023年5家省级平台合计发债规模占比为21%。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2023年省会武汉保持强资金吸纳能力,发行量显著高于其他地级市,净融资额维持高位;黄石、襄阳等地亦因发行放量带动净融资增加;黄冈、鄂州等地发债量小且出现净融资为负。武汉作为省会,其城投债发行规模及净融资额仍遥遥领先,2023年发行量达到1,223亿元,同比增长16%,净融资额超过上年达到354亿元。非省会地级市的城投债发行则呈现明显分化,其中黄石发行量在上年高基数情况下2023年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发行规模达440亿元,同比增速56%,其发行量及净融资额在非省会城市中继续位列第一;襄阳市发行量增速亦超过50%,其发行量和净融资额仅次于黄石;此外荆州、十堰、咸宁三地发行规模亦快速增长,但由于借新还旧需求,荆州、咸宁的净融资表现并不突出,宜昌、十堰由于到期量少,二者净融资规模并列第三;鄂州、黄冈等地城投债发行少且净融资呈现净流出态势。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2023年以来随着政策及市场变化,湖北区域城投平台发债外加担保以及增设交叉保护等特殊条款的现象呈现下降,或反映出市场对湖北区域城投债的认可度提升。发债担保方面,整体上近年湖北省平台发债增加担保措施的比例不高,2023年担保比例略有下降至15.5%(2023年之前担保比例约17%)。发债加担保常见于一般企业债品种,2023年该品种发债担保比例为84%,基本与上年持平,此类品种发债主体主要集中在区县平台,担保方大多为专业担保公司;而私募债的担保比例下降,2023年为21%,同比降低5个百分点。此外,湖北省城投债发行设置交叉保护等特殊条款的现象较为常见,过往主要集中于存量债务规模大且资产负债率高、资质偏弱的发债主体,2022年设置特殊条款的比例为73%,其中增设交叉保护条款的比例为18%,但2023年新债发行中设置交叉保护等特殊条款的比例显著下降,404支新债中61%设置了特殊条款,其中增设交叉保护条款的比例仅6%。

3.2 信用利差分析

近一年来湖北省城投债信用利差呈波动下降趋势,利差中枢在中部省份持续表现较优。从二级市场信用利差走势看,近一年来湖北城投债信用利差走势与全国保持一致。2023年初理财净值影响逐步减弱,全国城投债利差由高点逐步回落,但5月底至7月21日期间出现小幅走扩;7月21日中央政治局提出“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政策催化下市场信心提振,叠加资产荒背景下城投债供给预期减少出现一级市场抢高倍数认购发行利率下行亦带动二级市场利差加速收窄。横向对比看,湖北省因其较强的经济财政实力、良好的区域信用环境等,湖北城投债信用利差中枢在中部省份中持续表现较优,仅次于安徽。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分区域看,各地信用利差受区域经济财力及债务压力等因素影响差异较大,但走势趋同尤其是近期利差持续收缩下各地差异显著减小,未来信用利差进一步压缩的空间有限。2023年初湖北各地信用利差回落之后,2月至7月21日(一揽子化债落地)期间基本维持相对稳定,横向对比看,武汉作为省会利差表现一枝独秀,襄阳市因其经济实力强,信用利差亦显著低于其他非省会地级市,而黄石因区域债务压力偏大叠加发债主体多且部分资质下沉,区域利差中枢维持第一高位。7月21日以来受外部环境变化,高收益城投债受市场抢配,黄石及其他利差偏高的地级市均出现利差中枢大幅下降,近期黄石市较武汉市利差中枢仅高出54BP,而年初高点二者差异约200BP。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4、未来展望

 

4.1 城投债务压力

整体上湖北省城投债务管控效果较好,融资结构较为合理;2023年部分短期债务压力较大的区域,其融资能力仍保持强劲,债务滚续平稳渡过。从存量有息债务规模看,截至2023年9月末,湖北城投有息债务规模约2.6万亿元,其中武汉市及省级平台有息债务规模合计占全省的比重约61%;非省会地级市中,襄阳、宜昌、黄石的有息债务较大,依次为1,850亿元、1,640亿元、1,553亿元,其次为荆州和荆门,分别为1,205亿元、941亿元;十堰、黄冈、孝感、咸宁的有息债务规模位于500-650亿元区间;随州、鄂州和恩施州的规模较小。融资结构看,黄石、十堰、孝感对债券市场融资渠道较为依赖,2023年9月末三地城投债余额占其区域总债务的比重均在50%左右。期限结构看,除黄石市短期债务占比较高(2022年末为32%),其余多数地级市短期债务占比低。对于短期债务压力相对突出的黄石市,2022年以来其核心发债主体黄石城发的非标债务压降较明显,2022年末公司长期应付款余额(含一年内到期数)较2021年末减少31%;结合2023年以来黄石市城投债发行放量、净融资增加等维度观察,黄石市应对2023年到期债务整体平顺,预计随着地方政府对债务管控程度持续加强,未来仍有较大空间应对债务到期压力。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2024-2025年湖北省将再次迎来城投债到期高峰,其中2024年峰值最大,考虑湖北省整体债务滚续能力强且政策允许城投债借新还旧,预计整体债务风险可控,但部分地市及区县未来2年集中到期压力较大。截至2023年底(数据截止12月21日),湖北省存量城投债余额约7,700亿元,2026年之前到期占比84%,其中2024年、2025年、2026年将分别到期2,641亿元、2,393亿元、1,462亿元;未来2年全省城投债到期规模较为集中。分区域看,黄石市到期压力最大,其总量772亿元存量城投债中,54%将于未来一年内到期,其次39%将于2025年到期。此外,随州、黄冈、荆门、十堰将于2025年迎来偿债高峰,存量债券到期占比分别为71%、50%、49%、47%,而省级和武汉市级虽然城投债规模最大,但未来几年到期分布相对均衡。此外,未来2年部分区县的城投债集中到期压力较大,如大冶、宜都、老河口、荆门高新区、咸宁高新区等,其中大冶市的区域债务规模位于湖北区县前列、宜都市的地方广义债务率在湖北区县中排名靠前,对于部分区域债务规模大或债务率高的区县,未来2年其城投债集中到期压力亦值得关注。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4.2 平台转型趋势

未来湖北各地城投平台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向市场化转型将成为主流趋势,预计大部分地市将优先聚集区域内优质资源向综合性产投平台方向转型。随着湖北省各地平台整合逐渐落下帷幕,叠加近期城投相关的系列监管政策收紧、以及城投自身谋求长远发展的内在驱动之下,湖北区域城投平台正在加大市场化转型力度。作为中部经济强省,湖北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且省内多地临靠长江,具有矿山、砂石、长江收费大桥等区域优质资源,可为平台转型发展提供较好的业务/资产支撑。据统计梳理,湖北省内各地市的核心市级城投多数已涉足大量市场化业务,如襄阳、宜昌、荆州、黄石等地的主平台市场化业务收入占比均已超过50%,且大多以工程施工、砂石销售、公交水务、路桥收费等具备区域专营优势的业务为主,部分市场化业务的现金流表现较好,如砂石销售、路桥收费等。此类核心城投可控资源丰富,借助集团内部现有优质资源打造拥有多元化业务的产投平台或成为各地平台转型的优选方式,继而以新主体作为未来加大市场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此外,部分区域定位国有资产运营的国资平台、以文旅服务为主的文旅投等单一功能性平台,因其天然带有市场化基因而具备一定的转型先发优势,不过受限于资产质量或业务单一,其抗风险能力或不及前述所言的综合性产投平台。对于市场化转型之后的产业类主体,未来若进入债券市场发债,其平台自身业务的经营竞争力、盈利能力以及现金流创造能力将成为主要信用关注点,同时作为地方重要国企之一,其获取政府资源的能力依然将列为重要关注点之一。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此外,随着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转向运营阶段,和地方产业结合较紧密的园区平台具备更为有利的外部转型条件。据统计,湖北省目前共有23个国家级开发区(详见下表)、80个省级开发区(其中宜昌12个、黄冈10个、襄阳9个、恩施8个、荆州6个、十堰6个、咸宁5个),各地市大部分产业聚集在此类开发区,伴随开发区从建设期向运营期的发展,园区内的平台亦逐步向产业主体过渡,尤其是成立时间较早的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产业培育相对成熟,从以承担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业拓展市场化业务更具外部条件,未来此类园区平台转变成综合性园区运营服务商将是较好的转型方向,一方面在管理园区物业租售的同时向园区内中小企业提供金融、财务、信息技术等配套服务,另一方面亦可借助园区内产业资源优势提前介入拟上市企业开展股权类投资业务,如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两大平台湖北科投和武汉高科,二者借助区域内雄厚的产业资源已开展大量市场化业务并取得良好成效。不过由于各地市开发区环境和产业培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开发区产业聚集效益不佳,转型后园区平台自身经营及盈利能力值得关注。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1] 数据截止2023年12月21日。作者 I 刘惠琼 蒋晗 邱丽部门 I 中证鹏元 工商企业评级部关注公众号向后台留言可获得更多报告转载请标明出处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欢迎关注#中证鹏元评级#视频号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中证鹏元评级)为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鹏元)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中证鹏元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发布的原创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通过合理分析得出结论,结论不受其它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报告中观点仅是相关研究人员根据相关公开资料作出的分析和判断,并不代表公司观点。
证券分析 湖北 什么复

文章来源:中证鹏元评级,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